1.综合题- (共4题)
1.
对外交往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各朝各代绵延有序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武帝时,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形成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逐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唐朝陆上、海上交通发达,架起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交往。唐朝的发达文化远播域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对域外文化广泛吸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
材料三 郑和航海路线图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物产和造纸、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书籍,成为交流的重要产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〇”。
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多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②郑和下西洋清剿海盗、平息纷争,维护了沿线安定和平。
③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对经济贸易交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4)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认识?
材料一 汉代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武帝时,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形成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逐步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唐朝陆上、海上交通发达,架起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交往。唐朝的发达文化远播域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对域外文化广泛吸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
材料三 郑和航海路线图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织品等物产和造纸、指南针为代表的科技以及四书五经等为代表的书籍,成为交流的重要产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〇”。
①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多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
②郑和下西洋清剿海盗、平息纷争,维护了沿线安定和平。
③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宣扬国威,对经济贸易交流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4)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程中,你能够获得哪些认识?
2.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为了解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学校组织考察活动。
(设计路线)

(1)按时序将考查路线补充完整:①、 、 、 、②。
(深入研究)
(2)阅读上述历史文化遗产简介,仿照示例,概括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的时代特征。

(成果运用)
(3)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代表北京形象的名片。从上述历史文化遗产中任选其一(北京人遗址除外,仿照示例,为该历史文化遗产设计推荐名片。
示例:北京人遗址推荐名片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大量石器与用火遗迹。这些文物与遗迹见证了早起的起源与发展,为了解早起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证据。因此,推荐北京人遗址。
(设计路线)

(1)按时序将考查路线补充完整:①、 、 、 、②。
(深入研究)
(2)阅读上述历史文化遗产简介,仿照示例,概括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的时代特征。

(成果运用)
(3)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代表北京形象的名片。从上述历史文化遗产中任选其一(北京人遗址除外,仿照示例,为该历史文化遗产设计推荐名片。
示例:北京人遗址推荐名片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较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大量石器与用火遗迹。这些文物与遗迹见证了早起的起源与发展,为了解早起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实物证据。因此,推荐北京人遗址。
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1)以上图片呈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请写出中国近代化的四次重要探索(名称)。
(2)分类整理上述图片,将序号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思想文化近代化: 。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趋势。

(1)以上图片呈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进程。请写出中国近代化的四次重要探索(名称)。
(2)分类整理上述图片,将序号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思想文化近代化: 。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趋势。
4.
某班学生布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展览,请你共同参与。
材料一 展览主题“开天辟地的大事”

(1)材料一中哪一幅图片符合展览主题?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展览主题“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①1924至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
③1927年8月1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④1927年9月9日,***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果断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
⑤1927年10月,***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革命探索的新道路是什么。
材料三 展览主题“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第三天,又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随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红色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开始了十四年抗战。
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无数次残酷“扫荡”,付出了巨大牺牲,一直斗争到日本投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
材料四 展览主题“为新中国而奋斗”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4)以上四个主题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材料一 展览主题“开天辟地的大事”

(1)材料一中哪一幅图片符合展览主题?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展览主题“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
①1924至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
③1927年8月1日,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④1927年9月9日,***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果断决定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
⑤1927年10月,***率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革命探索的新道路是什么。
材料三 展览主题“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第三天,又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随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红色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开始了十四年抗战。
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无数次残酷“扫荡”,付出了巨大牺牲,一直斗争到日本投降!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
材料四 展览主题“为新中国而奋斗”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4)以上四个主题呈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2.选择题- (共19题)
5.
图是北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局部),展现出当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口稠密的街市景象。这幅图可用于研究


A.北宋的政治制度 |
B.宋词元曲的流行 |
C.贞观之治的气象 |
D.商品经济的发展 |
6.
有学者认为:“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选项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②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③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②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③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3.
近代中国曾经流传许多反映时代主题、鼓舞人心的革命歌曲。下列歌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八路军进行曲》
②《国民革命歌》
③《解放区的天》
④《飞越大渡河》
①《八路军进行曲》
②《国民革命歌》
③《解放区的天》
④《飞越大渡河》
A.①②③④ |
B.③①②④ |
C.③④①② |
D.②④①③ |
16.
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中看到这样一幅对联:三十万同胞惨遭杀戮,哀魂泣天冤仇永记;七八年国土饱受践踏,疮痍遍地教训长存。这幅对联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四一二政变 |
B.九一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南京大屠杀 |
21.
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跪拜、拱手等礼节,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官员之间以职位相称,普通人士则以“先生”“君”相称。这种社会习俗变化主要反映了
A.平等观念 |
B.科学思想 |
C.自由观念 |
D.等级观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