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6题)
3.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
2.综合题- (共2题)
7.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材料一: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和平的桥梁.
材料二: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草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材料三: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请回答:
(1)材料一“凿空之旅”是由谁完成的?为什么说郑和船队能够“名垂青史”?
(2)在材料二图中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所到达国家的名称(汉代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举一例说明古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思想方面的“观念创新”。
(4)据上述材料指出丝路精神的内涵。
材料一: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和平的桥梁.
材料二: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草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材料三: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
材料四: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
请回答:
(1)材料一“凿空之旅”是由谁完成的?为什么说郑和船队能够“名垂青史”?
(2)在材料二图中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所到达国家的名称(汉代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举一例说明古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的思想方面的“观念创新”。
(4)据上述材料指出丝路精神的内涵。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材料二: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材料三: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四: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金法则”最接近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2)哪位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
(3)据材料三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所述现象表明了中国的什么方面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普遍关注?
材料一:联合国大厦三楼大厅有一幅用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彩色大型壁画,壁画主题叫“黄金法则”:Do un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材料二: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材料三: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材料四: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金法则”最接近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2)哪位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促使了“它们最终流行开来”?
(3)据材料三概括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心目中理想的政治模式。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所述现象表明了中国的什么方面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普遍关注?
3.选择题- (共15题)
9.
《哈佛中国史》中说:“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A.侯国 | B.郡县 | C.九州 | D.行省 |
10.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②①③④⑤ | B.②③①④⑤ | C.②③④①⑤ | D.②①④③⑤ |
11.
“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 B.推动了殖民扩张 |
C.促进了文艺复兴 | D.促进了社会转型 |
12.
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治统治开明
C. 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融合加强
朝代 地区 | 西汉(2年) | 西晋(280年) | 唐代(742年) | 宋代(1080年) |
北 方 | 965 | 149 | 493 | 459 |
南 方 | 111 | 65 | 257 | 830 |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治统治开明
C. 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融合加强
13.
统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疆地区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①设西域都护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设伊犁将军
⑤平定噶尔丹叛乱
①设西域都护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设伊犁将军
⑤平定噶尔丹叛乱
A.②③ | B.①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④⑤ |
14.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接受汉族文化 |
B.发展海外贸易 |
C.巩固东南海防 |
D.鼓励官员进谏 |
16.
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隋唐的科举制 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7.
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岛)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其中的“香港(岛)”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
A.《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 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
18.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
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 | B.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 |
C.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 | D.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 |
20.
恩格斯说:“拿破仑走到哪里,哪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对老爷的贡赋等一大堆陈腐废物,连同老爷本身,就像魔杖点了一下似的立即消失。”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A.多次打败反法同盟 | B.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利益 |
C.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 D.基本实现了欧洲大陆的统一 |
23.
《人权宣言》中说:“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殖民地已爆发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示范”。这里的“革命”和“新学说”分别指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人文主义 | B.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
C.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 | D.美国独立战争—启蒙思想 |
4.填空题- (共3题)
24.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________(体例)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年的史事。《________》是一部科技巨著,内容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6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