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时期?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
(3)根据材料三,说说宋朝在当时形成怎样的社会风气?这是由于宋朝哪一政策造成的?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宋代形成的“十段文体”的看法。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材料四 以追求人才资质的“择优”与选拔程序的“公平”为目标的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初步成型,宋代则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并逐渐形成了从破题到结尾的十段文体,使命题、定等“标准化”与“客观化”。——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科举制正式确立于哪位皇帝时期?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哪一科更重要?
(3)根据材料三,说说宋朝在当时形成怎样的社会风气?这是由于宋朝哪一政策造成的?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宋代形成的“十段文体”的看法。
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说:“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请阅读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故而文化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4)除了汤恩比,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试归纳这些学者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古代社会早期的各种文化与娱乐活动,通常主要是特权阶层享受,故而文化娱乐场所并不普遍。入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北宋汴京,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消遣场所茶坊和酒肆遍布大街小巷。在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早茶肆、夜茶肆亦遍布各个街巷。瓦舍相当普遍、繁盛,成为市民们流连之处。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娱乐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4)除了汤恩比,中国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试归纳这些学者共同心仪宋朝的原因有哪些?
2.选择题- (共12题)
4.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
6.
“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百年之久。”材料概述的是
A.澶渊之盟的背景 |
B.澶渊之盟的过程 |
C.澶渊之盟的内容 |
D.澶渊之盟的影响 |
8.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10.
《剑桥中国史·辽西夏金元史》一书中写道:“北京和杭州两方的皇帝当然都认为自己是君临中国世界的正统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体现了
A.辽宋并立 |
B.宋与西夏并立 |
C.北宋与金并立 |
D.南宋与元并立 |
11.
《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战争 |
B.战争场面惨烈 |
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
D.火药威力巨大 |
13.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
①案上摆着《史记》②蒙古军队进攻辽、西夏时使用突火枪
③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④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
①案上摆着《史记》②蒙古军队进攻辽、西夏时使用突火枪
③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④营帐内挂着一幅元代疆域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