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材料一法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法外。韩非子说:“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是将法律公之于天下,“使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又别置“法官”作为主管吏民法律的顾问,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进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秩序的稳定。这种法律观念,一直为后来历朝历代所承袭。
——摘编自朱晓燕《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在罗马法中,“一切权利均因人而设”,但并非一切人均为罗马社会的权利主体。除了是人以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条件:是自由的,而且就市民关系而言,还应当是市民。因此,凡是合乎上述三个条件的就可以成为罗马法上的平等主体。奴隶,一般不是权利主体而是权利客体,但是在取得自由人身份以后就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变成为自由人和罗马市民,即使是未出生的婴儿,也处于同新生儿完全同等的地位。——摘编自付建平、谢荣国《罗马法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法治思想产生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治思想与罗马法的异同。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邢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邢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杜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粱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其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3.单选题- (共10题)
3.
公元前483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面前,要他帮自己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间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都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
A.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 |
B.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 |
C.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D.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 |
4.
古代雅典公民法庭组建的一般程序为:首先由九名执政官和一名司法书记员抽签产生有个公民法庭分别审理各类案件,再拍签选举具体的审判集体;其次抽签选举审判集体的主席,最后决定具体的分管工作人员。该组建程序
A.有助于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 |
B.说明执政官实际执掌司法权力 |
C.有利于保险雅典司法话动公正 |
D.体现了公民法庭应对平民负责 |
5.
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法律是公民与城邦的契约,体现了自然的要求,因而正义。既然生活在城邦中,就意味着认同了城邦法律,这是与城邦的契约,而契约不可违背,就算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也要遵守法律,苏格拉底意在强调
A.法治是城邦民主的保障 |
B.个人与城邦密不可分 |
C.民主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
D.城邦直接民主危害大 |
6.
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
C.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
D.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
7.
有学者说:雅典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没有职业士兵和永兵,没有最高法官,也没有专门的立法人员。政府职责由普通公民履行,此种制度是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公职人员素质较高 |
B.城邦政治运行缺少动力 |
C.实行三权分立体制 |
D.公民参与是民主的保障 |
8.
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置在市政广场西侧执政官官邸的巴塞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宣扬天赋人权的理念 |
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
D.维护奴隶制贵族统治 |
9.
在罗马法中,除了在买卖契约之中,合同双方都有义务告知对方必要的信息以供其作出是否缔结合同以及以何种方式缔结合同的判断,租赁合同中以及银行服务合同中也存在着相关告知义务。这说明古代罗马法
A.强调保护贵族利益 |
B.体现了诫信公平的原则 |
C.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
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结果 |
10.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货主的物品在船上、车上旅馆或货栈中被盗或受到损害,可以对业主提起“盗窃之诉”或“损害之诉”,业主对此应承担法律责任。这说明古代罗马
A.严禁业主发生自盗行为 |
B.禁止对私有财产的侵占 |
C.注重规范诚信贸易行为 |
D.注重维护贸易活动安全 |
11.
由表可推断,下述中外的法律
出处 | 律令 |
《周礼•秋官•潮士》 | 凡报仇雠者,书于士,杀之无罪。 |
《唐律疏议•贼盗律》 | 如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家主人发觉后,立时杀死勿论。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 | 适逢夜盗,杀之无罪。白日行窃,除用武器拒捕外,不得杀之。^ |
1791年《法国刑法典》 | 防卫他人侵犯自己或他人之生命而为杀人行为时,不为罪。 |
A.严厉惩罚报复侵权行为 |
B.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行为 |
C.尊重人权主张量刑审判 |
D.明确界定国人正当防卫权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