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在世界文明坐标中确立中国符号,融入中国元素,是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1)据材料一分析,“大同”社会具有哪些特征?“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反映了儒家的哪一核心思想?
材料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指学术上不同的流派开展自由讨论的局面……这些彼此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竟能相安共处,自由争鸣,大大繁荣了我国古代的学术,丰富了我国的思想史,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宪东《战国百家争鸣考》
(2)据材料二,归纳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三: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四:宋朝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4)根据材料四,举出宋代自信和创造力的突出表现。
在人类文明史上,思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2)材料二所说的“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3)概括材料三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
(4)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6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人类历史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因这个变化而归于结束,资本主义开始以其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摘自吴于厪《世界史》总序
(1)材料一中“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材料所述“转折”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采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之间为什么能维持“漫长的和平”?
材料三: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共同体条约》(1967年3月5日)
(3)根据材料三,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归纳欧洲共同体成立的主要目标。
材料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4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与跨国公司相比,典型的全球公司以一个小规模的总部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分散公司其他的所有机构,以寻求尽可能低的运作成本。
﹣﹣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4)根据材料四,概活经济全球化加强的表现。
2.选择题- (共22题)
A.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
B.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 |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
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进步发展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
A.促成了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 |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
C.促使了中国人的民族觉醒 |
D.激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

A.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 |
C.民众要求建立中华民国 |
D.舆论对政局发展起决定作用 |
A.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
B.召开遵义会议扭转时局 |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
D.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
A.三大战役结束 | B.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
C.胜利跃进大别山 | D.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
农林 水利 | 轻工业 | 重工业 | 运输 邮电 | 贸易 物储 | 文教 卫生 | 城市 公用 | 其他 |
7.6 | 6.52 | 51.68 | 19.2 | 3 | 7.2 | 3.7 | 1.1 |
A.为“三大改造”开始奠定了基础 |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
C.彻底改变了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
D.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
C.人民公社 | D.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
A.中国的外交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 |
B.应当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先进性 |
C.中国必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
D.中国实现现代化只有走向市场经济 |
A.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
B.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 |
C.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
D.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
A.继续敌视中国 | B.迅速解决台湾问题 |
C.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 D.中美关系走向止常化 |
A.古罗马 | B.古巴比伦 | C.古代印度 | D.古代雅典 |
A.《独立宣言》 | B.1787年宪法 |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D.南北战争 |

A.揭示人性的善与恶 | B.体现古典美术的风格 |
C.再现历史的真实场景 | D.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
A.贵族与农奴矛盾未激化 |
B.贵族对农奴处境的同情 |
C.贵族是改革利益获得者 |
D.贵族力量弱小无力对抗 |
A.《人权宣言》 | B.《物种起源》 |
C.《共产党宣言》 | D.《论法的精神》 |
A.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
B.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
C.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A.彼得一世改革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苏联模式 |
A.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 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
A.美国霸权地位已完全丧失 |
B.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 |
D.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