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19届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7956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6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见证了国家百年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1年6月9日,唐胥铁路终于完工。1883年,李鸿章写给醇亲王的一井信中指出:兴修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淳议,至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有铁路則运兵神逑,畛域(地域界限)无分,粮饷煤槭,不虑缺乏。

﹣﹣摘编自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等

材料二 新中国铁路发展大事年表

一五时期

西部地区首次开通成都至重庆、宝鸡至成都等铁路。

1994年

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铁路建成,成为第一家境外上市铁路。

2006年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成通车。

2008年

京津堿际铁路开通,最高时速达每小时350公里。是中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整理自《中国铁路发辰史》

材料三 中国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提升了人们的出行品质。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高速铁路创造着巨大的社会效益。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外交新名片”,在“走岀去”、“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向西开放的新格局,使丝绸之路复活在世界经济版图中。中国高铁已经走向世界,他们不但采用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也采用中国标准。中国高铁,带给民族的是自信,带给民众的是福祉。

﹣﹣据纪录片《中国高铁》解说词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胥铁路的修建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并概括李鸿章认为“兴修铁路利益甚大”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高铁,带给民族的是自信,带给民众的是福祉”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铁路的发展历程看,哪些因素推动了铁路的发展?

2.

   美日隔洋相望,美国因素对日本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佩里舰队叩关被形象地称为“黑船事件”。…日本在列强炮舰的逼迫下,痛苦而艰难地迈出了开国的第一步。这一步对于日本来说既是噩梦的开始,更是表弱到极点后再度走向强大的重要转折。

﹣﹣唐晋主编《大国崛起》

材料二 欧洲战争结柬后,美国立即调整其太平洋政策,以遏制日本咄咄通人的扩张势头。…华盛頓会议对一战后美日双方的海权竞争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军部认为华盛顿会议的决定对日本的安全与在大陆的利益构成了威胁,从而激起了对美国的极端仇视。日本代表就华盛顿条约对日本的压制耿耿于怀,甚至公开宣称“对美国的战争始于今日,日本一定要对此进行报复”。这表明华盛頓会议埋下了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的种子。

﹣﹣胡德坤、刘潇湘《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逕与太平洋战争的娜发》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对日经济政策(部分)

时间

措施

1945年8﹣11月

制定战后日本对美赔偿计划

1949年

美国宣布停止日本实施赔偿计划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在日本军需订货,日本获得24亿美元外汇收入

1950﹣1971年

保持360日元兑换1美元,帮助日本产品出口

 

﹣﹣据[美]詹姆斯•麦克莱思《日本史》等整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黑船事件”在日本引发了什么重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日本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会议埋下了日美争夺太平洋霸权的种子”的依据。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日之间的争夺在二战期间有什么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经济政策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美日关系的演变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2.选择题(共22题)

3.
西方学者亚布说:“口口口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他放开我们的眼界,引导我们走向世界。我们近代世界观的形成,全靠深入异邦文化的精神。只有口口口的发明,才能够帮助我们到这种境界”。材料中口口口指的是(  )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黑火药
4.
新华社2018年5月11日报道,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这一发现反映南宋时期(  )
A.纸币成为主要货币B.四川最早发明纸币
C.多种货币并行使用D.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5.
福建泉州有一纪念馆,纪念馆的主题包含有“复台”、“北伐”以及“接受荷兰殖民者投降仪式图”等。这个纪念馆纪念的是(  )
A.郑和B.戚继光C.鉴真D.郑成功
6.
如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丞相(宰相、副相)人数统计表,表格数据变化反映了(  )
朝代


两宋


丞相人数
6位
182位
121位
4位
0位
 
A.丞相制度历代沿袭B.科举制度日趋完善
C.重文政策渐趋凸显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7.
1947年,邓小平在指挥某次战役时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材料所说的“打出去”是指(  )
A.转战陕北B.千里跃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的发动
8.
与如下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  )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C.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D.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
9.
某学生在历史活动课中,展示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幅纪念馆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国家统一B.变法图强C.民族抗争D.民主革命
10.
有资料表明,1840﹣1864年,广州的港市地位步入了衰退期。1853年起,广州外贸中心地位逐步被上海取代。导致广州港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洋务运动的兴起
C.列强资本输出加剧D.第二次鸦片战争
11.
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子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的了。上述材料说明(  )
A.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D.湖南女子教育领先全国
12.
1920年,全国有许多报刊大量刊登宣传、研究和评论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当时全国报刊多达400余种,它们虽然立场观点不一,但几乎无一不谈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广泛开展
B.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迅速爆发
D.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13.
1938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发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写道:“中国有四万万五千人口,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几十个民族……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这一认识(  )
A.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
B.起到了扭转抗战战局的作用
C.有利于增强人民民族认同感
D.体现了全民族抗战即将到来
1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与这一首歌相对应的宣传标语应是(  )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B.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反对内战,要求和平
15.
学者任世江指出:“分田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农民宁愿分田到户是因为(  )
A.农民可获得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B.机械化不利于农业生产
C.农民可自由支配所有劳动成果
D.分田后土地归农民所有
16.
如下图照片拍摄于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被誉为“中美交往的珍贵瞬间”。这一外交活动带来的直接成果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益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7.
762年,阿拉伯开始营建新都巴格达,那里有一座“智慧宫”,相当于研究中心、图书馆和学院的结合体。“智慧宫”的修建使得阿拉伯(  )
A.民主政治发达B.种姓制度流行
C.文化异常繁荣D.庄园经济兴盛
18.
如下表是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简表,推动外来物种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是(  )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推广全国
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文艺复兴B.新航路开辟C.三角贸易D.工业革命
19.
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上述现象得益于(  )
A.颁布《权利法案》B.确立共和体制
C.处死查理一世D.废除君主制度
20.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人休闲生活的时间由随意向定时转变,工作与体闲分离明确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火车等交通工具的创制B.工厂制度普遍建立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21.
如下图是1921年英德法三国工业生产指数柱状图(以1913年为100),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欧洲中心地位丧失B.交战国经济尚未恢复
C.经济危机破坏严重D.英国仍是“世界工厂”
22.
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加强政府干预经济B.延续自由放任政策
C.仓促盲目效果甚微D.基于现实灵活应变
23.
如下图为某国际组织的徽章图:一张以北极为中心的世界地图等距离方位投影,由交叉的榄枝组成的花环相托。橄榄枝象征世界和平和安全,环绕着地球象征维护团结。该国际组织是(  )
A.欧盟B.世界贸易组织
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
24.
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B.欧盟成立C.苏联解体D.罗斯福新政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