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9088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8

1.综合题(共3题)

1.
远远望去,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似乎都有一种专属的美感。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为更全面地了解宋朝,开展了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协助完成以下相关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历史上不少王朝立国之初,都搞过“恐怖统治”,借以威慑臣民。朱元璋建立明朝,清兵入关,都大兴“文宇狱”,唯独赵宋立国,宋太祖即在宗庙立下錾约,告诫子孙不得诛杀上书言事之人。在这个誓约的约柬下,宋王朝的文臣庶民嘴上议论国政,哪怕出言不逊,一般来说是不用担心被砍头的。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宋朝因此实行什么政策?宋太祖立此誓约的目的是什么?
(经济篇)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2)材料二中的故都指的是北宋的首都,在今天的哪个城市?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材料三 (宋代中国)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说明末代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
(文化篇)
材料四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五案·元夕》

(4)以上作品是宋朝的哪种文学形式?从材料四中你还能读出哪些关于宋朝社会生活的历史信息?
(科技篇)
材料五 家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5)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就两例,
2.
制度改革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中央行政管理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白hang頡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四 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示意图所示的行政管理系统的名称。
(2)材料二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具体表现为什么制度?元朝掌管全国军事事务和监察事务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体现了当时皇帝的什么根本目的?
(4)清朝康熙、雍正皇帝统治时期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以强化君主专制的?
(5)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这些制度在当时起到的共同作用。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全。(注释:这些年间陆陆续续有国外的人进来宁可委曲求全也不开关交易。)

——节选自《乾隆御制诗》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写出唐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过程中的两件重大事件,并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壮举?该壮举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谈谈这一政策产生的历史影响。
(4)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史为鉴,谈一谈你的认识。

2.选择题(共17题)

4.
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A.澶渊之盟
B.宋金和议
C.宋夏和约
D.唐蕃会盟
5.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句词的作者曾在郾城大败金军,他是
A.辛弃疾
B.苏东坡
C.李清照
D.岳飞
6.
“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7.
《蒙古秘史》记载了12世纪蒙古高原的状况,“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成吉思汗
D.康熙帝
8.
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一般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三国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3.
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新的民族是(  )
A.朝鲜族B.回族C.维吾尔族D.傣族
14.
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15.
在乾隆晚年时排印面世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炼而生动,在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水平,且具有极强的思想性。这部名著的作者是
A.吴承恩
B.施耐庵
C.罗贯中
D.曹雪芹、高鹗
16.
明末社会流传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见,人们欢迎“闯王”的主要原因是
A.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
B.“闯王”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C.起义军兵强马壮、势如破竹
D.“闯王”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17.
龚自珍的名言“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大意是“言谈中听到文字狱就吓得立即躲远,文人著书就为生计,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对清代文字狱后果的真实写照,清朝大兴“文字狱”的主要目的是
A.激化社会矛盾
B.焚毁不利书籍
C.压制知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18.
下边两幅图反映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人口的显著增长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19.
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
A.香港B.台湾C.澳门D.新疆
20.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传承中华传统医术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的内容。下列医学成就属于李时珍的是(    )
A.制成“麻沸散”B.写成《伤寒杂病论》
C.写成《千金方》D.撰写成《本草纲目》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