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845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0

1.判断题(共1题)

1.
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正确,错误的在括号内打错误,并改正。
(1)根据唐朝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西游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文献。( )
判断:    ;改正:    
(2)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 )
错误    
改正    
(3)明朝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 )
判断:    ;改正:    
(4)明朝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判断:    ;改正:    
(5)《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徐渭。( )
判断:    ;改正:    

2.综合题(共4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內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材料一反映的唐朝长安城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原因。

材料二:


(2)材料二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意义。

材料三:这些商人从江南地区收买棉布、丝绸、食盐、粮食、竹木、茶叶、颜料、棉花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等,贩往各地,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他们一般自称某省某府人,讲着家乡的方言,因此在当地人眼中,他们都是来自外地的客人。……在全国范围内长途贩运货物,形成了各自的商业网络。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3)根据材料三列举“这些商人”在明清时期的两大代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钱、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段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材料二: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城,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哪一项改革?区域划分有何特点?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以明清两代的制度与政策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卬,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沈括《梦溪笔谈》

(1)材料一所描述的科技发明是什么?写出该科技的发明者。

材料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历史上世界科技发明数量及占比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享年表》

(3)根据材料三指出16世纪前后中国的科技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5.
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如下图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在①、②、③地区,唐朝采取的民族友好政策是什么?并举相关史实证明。
(2)根据图二指出管辖A地区的机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同时期其他边疆管理机构的名称。

材料二:在统治大一统国家的民族地区方面,清朝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则,保持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笼络其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特点的行政管理。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哪些管辖措施能够体现“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原则。

3.选择题(共14题)

6.
下列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发生过战争   
②辽和西夏都向北宋称臣
③北宋需要给辽和西夏岁币 
④北宋在边界开设榷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下列不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
A.南美洲的玉米等农作物传入中国B.“苏湖熟,天下足”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D.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8.
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唐诗﹣﹣“三吏”、“三别”﹣﹣白居易B.宋词﹣﹣《如梦令•寻寻觅觅》﹣﹣苏轼
C.明清小说﹣﹣《三国演义》﹣﹣徐霞客D.元曲﹣﹣《窦娥冤》﹣﹣关汉卿
9.
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B.“瓦子”是宋代政府创办的商业管理机构
C.元朝时,杂剧才开始形成D.宋朝经商的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
10.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选项
史实
史论
A
宋朝设立市舶司
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B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
明朝灭亡
C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清朝统一全国
D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建省
 
A.AB.BC.CD.D
11.
重文轻武是宋朝的一项国家政策。下列可以体现这一政策特点的是(  )
①缩减军费开支  
②文官主持军务
③武将作战要有“阵图” 
④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
《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写道:“太祖原是后周的殿前禁军统领,禁军不愿听命于7岁的皇帝,遂拥立他为帝。”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阿保机建立辽B.赵匡胤建立北宋C.阿骨打建立金D.元昊建立西夏
13.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宋应星﹣﹣《本草纲目》B.明朝皇城﹣﹣紫禁城
C.徐光启﹣﹣《农政全书》D.董其昌﹣﹣《牡丹亭》
14.
清朝前期,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与此有关的主要原因是(  )
A.手工工场的出现B.耕地面积的扩大
C.回族的形成D.越南占城稻的传入
15.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却使其逐步走向灭亡。下列各项,与明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
A.皇帝沉迷享乐B.大臣结党营私C.葡萄牙侵略澳门D.朝廷不断加税
16.
“闭关锁国”是清朝前期的一项国家政策,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这项政策造成了当时沿海港口城市全部关闭
B.这项政策开始于乾隆皇帝时期
C.这项政策的目的在于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民间对外往来
D.这项政策可以保证取得抵御外来侵略的胜利
1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的文学艺术取得很大成就。下列有关这方面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红楼梦》是当时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B.康熙年间,四大徽班以徽调为基础形成了京剧
C.《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昆曲的传世之作
D.活跃在扬州地区的八位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郑板桥是其中之一
18.
图片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通过下列两幅图片可以了解的是(  )
A.遣唐使来华B.戚继光抗倭C.郑和下西洋D.马可•波罗游历中国
19.
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选项与中央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无关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B.镇压大小和卓叛乱
C.伊犁将军的设置D.雅克萨反击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1道)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4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