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弼时片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753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8

1.综合题(共2题)

1.
创新是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探究二:经济篇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探究三:文化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1)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这种制度产生于哪个朝代?
(2)列举唐朝发明并推广的两种重要生产工具。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出一位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突破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三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有何特点?“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在东南地区设置了什么机构,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

2.选择题(共12题)

3.
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这直接能说明澶渊之盟
A.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B.加强了北宋的边境防御
C.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
D.显示了北宋的软弱无能
4.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
A.隋朝
B.辽朝
C.金朝
D.元朝
5.
假如我们乘坐时光机,来到北宋都城开封,想看杂技和歌舞表演,应去
A.市
B.市舶司
C.瓦子
D.国子学
6.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①②
B.③①
C.②③
D.②④
7.
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的宋朝的政策是(  )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武轻文政策C.重文轻武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9.
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10.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A.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B.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
11.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2.
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
13.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鉴真东渡日本B.派郑成功驱逐荷夷
C.派张骞通西域D.派郑和出使西洋
14.
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