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创新是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探究三:文化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列举唐朝发明并推广的两种重要生产工具。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出一位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
探究一:制度篇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探究二:经济篇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
探究三:文化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1)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这种制度产生于哪个朝代?(2)列举唐朝发明并推广的两种重要生产工具。
(3)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出一位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有何特点?“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在东南地区设置了什么机构,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
材料一 (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材料二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突破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海外贸易三方面举例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有何特点?“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在东南地区设置了什么机构,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
2.选择题- (共12题)
3.
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这直接能说明澶渊之盟
A.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
B.加强了北宋的边境防御 |
C.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 |
D.显示了北宋的软弱无能 |
6.
“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A.①② |
B.③① |
C.②③ |
D.②④ |
10.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A.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
B.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
D.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 |
11.
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最终完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
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