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对于奴婢和壮牛受田亦有规定。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任职高低,所给公田亦有规定。其次,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
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材料一 田归国家所有,按户按口分配。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年满七十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官。露田和桑田均不得买卖。对于奴婢和壮牛受田亦有规定。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任职高低,所给公田亦有规定。其次,又相应地制定了定额赋税制度,按户纳税。
——《中华文明史》卷二
材料二 493年,孝文帝先利用卜筮制造舆论,令太常卿斋卜,筮以南伐之事,遇“革”,他立即说:“顺天应人之卦也!”群臣果被慑服,……会中,元澄稍露异见,他即厉声驳斥。会后,单独召见元澄时他又温言说:“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他与元澄坦诚相商,终于达成了共识。——据朱兴和《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为减少迁都阻力而采取的策略。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由中国自己出资,自己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创造性地克服了技术难题,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作出的贡献,并分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谈谈对你启示。
材料一 1905年,正当英、俄两国激烈争夺中国华北路权时,为摆脱两国的纠缠,清政府硬着头皮决定由中国自己出资,自己勘测、设计、修筑和管理京张铁路,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詹天佑创造性地克服了技术难题,在三个关键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4年奋战,1909年9月京张铁路全线胜利完工。
——摘编自王金职《詹天佑生平事略》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落……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窈谓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力任其难,勉副众望。——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
材料二 清政府于1903年成立商部,颁布《铁路简明章程》,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在此后数年时间中,各省绅商先后创办了十几家铁路公司,掀起了各地商民自办铁路的热潮。……1905年詹天佑筹建京张铁路时,坚持“所有工程全部概用华员,绝不借材他国”……对于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隧道的开凿,詹天佑采用了从两端向中点凿进的方法。在设计八达岭隧道时用“之”形线路,把八达岭隧道长度缩短至1091米,节省工程费10万两。针对隧道洞深仍然过长的问题,詹天佑采用了直井法施工,大大加快了隧道工程进度。……就全路建筑工款平均每公里支出来看:津浦铁路119000元、京汉铁路95600元、京奉铁路94600元、京张铁路48600元。——摘编自经盛鸿《詹天佑评传》等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必要性。(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张铁路修筑过程中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作出的贡献,并分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谈谈对你启示。
3.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观应主要经历如下: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买办之家,深谙实业之道
1858年,16岁科场失意前往上海英商宝顺洋行
1867年7月,与爱国买办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
1880年,李鸿章聘郑观应出任总办挽救了织布局窘境。
1883年,郑观应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最大民用企业)
1894年,《盛世危言》郑观应一生心血的煌煌巨著完成
——据夏东元《郑观应传》整理
材料二:郑观应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清楚地看到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商务之盛衰,尤必视工业之巧拙”。郑观应主张“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主张在清王朝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商部、商局、商务会所,提出“凡铁路、轮舟、开矿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呼吁政府“重订税则,厘正捐章”,将海关机构职务“渐易华人”。希望重现康熙盛世。
——选编自王志凯《郑观应思想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时代条件和个人经历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对工商业地位的看法,并归纳其发展商业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其经济思想。
材料一:郑观应主要经历如下: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买办之家,深谙实业之道
1858年,16岁科场失意前往上海英商宝顺洋行
1867年7月,与爱国买办唐廷枢创办公正轮船公司。
1880年,李鸿章聘郑观应出任总办挽救了织布局窘境。
1883年,郑观应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最大民用企业)
1894年,《盛世危言》郑观应一生心血的煌煌巨著完成
——据夏东元《郑观应传》整理
材料二:郑观应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商末观念和重农抑商政策,清楚地看到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主张“商务之盛衰,尤必视工业之巧拙”。郑观应主张“公使为商遣也,领事为商立也,兵船为商置也”,……主张在清王朝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商部、商局、商务会所,提出“凡铁路、轮舟、开矿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呼吁政府“重订税则,厘正捐章”,将海关机构职务“渐易华人”。希望重现康熙盛世。
——选编自王志凯《郑观应思想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时代条件和个人经历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郑观应对工商业地位的看法,并归纳其发展商业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其经济思想。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
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加入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
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
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 中国参与现存国际秩序最初是从低级政治的领域开始,主要经济、金融、投资、贸易的领域。中国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1981年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加入WTO,当时叫做关贸组织。在这过程当中中国很快感觉到,中国能够从参与现存国际秩序,从国家经济、贸易机构当中得到非常大的优惠条件,中国很快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但是中国对于高级政治,主要是涉及到国家安全、人权,这样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
中国有相当一段时期的适应过程。既使中国加入了世界银行,中国对这样一个组织仍然是非常谨慎,因为这些组织牵涉到对中国主权的侵蚀,中国是非常谨慎的。所以中国有相当的一段时间,一开始是反对,然后是弃权,然后是不反对,但是也不参与,到最后是积极参与。
——赵穗生《中国凭什么重塑世界秩序?》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大清帝国的衰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的惯性”具体原因,并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是如何顶住这种衰落的“历史惯性”的?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对于加入现存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态度,并归纳中国加入现存的国际秩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中大国摆脱历史惯性的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3题)
5.
公元前六世纪前夕,雅典国家在政治上发展的形势就是富有阶层和平民以及贵族中染指工商业的人物,为了自己的利害逐渐汇合,形成一道要求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
A.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兴起 |
B.建立了公民大会 |
C.动摇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
D.确立了民主政治 |
6.
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A.责任内阁制形成 |
B.通过《权利法案》 |
C.君主“统而不治” |
D.1832年议会改革 |
7.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舆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
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8.
中国近代某次战争后,天津民间门首皆插白旗,上写“某某国户人”,或“某某国顺民、良民”,“北京各国占管区居民纷纷向洋兵送万民伞”。这次战争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促进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
C.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D.推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发展 |
9.
抗日将领郑洞国回忆:“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与美英盟军直接进行战役上的协同作战,这还是唯一的一次,并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次作战
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B.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C.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D.保证了中国国际交通线的安全 |
11.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12.
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3.
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中记载某乡村的婆婆的回忆“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下列关于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C.中国的传统生产模式退出历史 |
D.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 |
14.
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
B.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
C.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
D.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
15.
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成功地解释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
B.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
C.实现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 |
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
16.
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各国最为详尽之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认为中国在地理上虽不居“正中”,但是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由此可以说明魏源
A.主张全面学习西学 |
B.思想具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
C.力主固守华夏传统 |
D.借助传统儒学宣扬新思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