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感受历史的辉煌。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理应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98年,在印尼爪哇海峡水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青花瓷盘,与巩义(隋唐时期属洛阳)窑唐代地层出土的青花器物年代完全一致。这说明了巩义窑的瓷器从隋唐大运河南下,直达扬州,然后再扬帆起航销往世界各地。

材料二 当我们准备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西方文官制度竟然还是从中国的科举制学过去的。科举制在清末未能顺利地转型为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而是走到尽头,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其考试选才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却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接力传承,现今中国反而要向其学习,这是值得研究与深思的。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材料四 曾经,古代四大发明,极大推动了世界科技和文明的进步,让国人引以为傲!如今,“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让中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它们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新华社《“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启示世界》
问题一:哪位皇帝主持开凿了材料一所示工程?材料一中巩义窑的瓷器从巩义运到扬州,主要走哪两段运河?结合材料指出大运河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考试内容、文体格式的什么变化使它在清末“走到尽头”?依据材料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承学习了科举制的什么精神?
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耕织图》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杜甫《春水》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问题四:我国古代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综合材料四,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二 当我们准备借鉴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务员制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西方文官制度竟然还是从中国的科举制学过去的。科举制在清末未能顺利地转型为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而是走到尽头,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其考试选才的“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精神却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接力传承,现今中国反而要向其学习,这是值得研究与深思的。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材料四 曾经,古代四大发明,极大推动了世界科技和文明的进步,让国人引以为傲!如今,“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让中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脱颖而出!它们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也刷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
——新华社《“新四大发明”:标注中国,启示世界》
问题一:哪位皇帝主持开凿了材料一所示工程?材料一中巩义窑的瓷器从巩义运到扬州,主要走哪两段运河?结合材料指出大运河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考试内容、文体格式的什么变化使它在清末“走到尽头”?依据材料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承学习了科举制的什么精神?
问题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耕织图》中的生产工具是什么?杜甫《春水》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作用?
问题四:我国古代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综合材料四,你得到什么启示?
2.
认识历史的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吐蕃传》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三 布达拉宫壁画《达赖五世朝见顺治帝图》

材料四 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
——《瞭望新闻周刊》
问题一: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的“我”是指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一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有什么积极影响?
问题二:材料二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正式成为“中国之土地也” 是什么朝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哪个省?
问题三: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什么封号?册封另一位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谁?后来清朝设置哪一机构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问题四:结合材料四,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五:结合以上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哪些智慧?
材料一 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吐蕃传》
材料二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三 布达拉宫壁画《达赖五世朝见顺治帝图》

材料四 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
——《瞭望新闻周刊》
问题一:结合所学,材料一中的“我”是指哪位历史人物?材料一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有什么积极影响?
问题二:材料二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贵国”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正式成为“中国之土地也” 是什么朝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哪个省?
问题三:材料三中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什么封号?册封另一位宗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谁?后来清朝设置哪一机构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问题四:结合材料四,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什么?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五:结合以上材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哪些智慧?
3.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自汉唐始便是海洋强国,再到宋元延续,直至明朝转折,清朝衰退,由海洋强国变为海洋弱国。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一:材料一中为唐与天竺之间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哪本书?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当时清朝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哪里?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结合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有升华。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一:材料一中为唐与天竺之间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哪本书?材料二体现了清朝的什么对外政策?当时清朝唯一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哪里?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结合两个史实进行论证,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结论正确有升华。
2.选择题- (共24题)
16.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南宋诗人陆游的这首诗反映了宋代说书的流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士大夫提倡 | B.市民阶层的壮大 |
C.农民的需要 | D.达官贵人的需要 |
18.
富弼在1040年给北宋仁宗的奏疏中说到“淮南、江南、荆南、湖北、两浙、福建、广南东西……伏思朝廷用度……尽出九道。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材料说明了
A.政治重心南移 | B.政府赋税十分沉重 |
C.经济重心南移 | D.政府财政依靠北方 |
19.
“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篇末敷演(叙述发挥)圣人言……”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
A.促进思想解放 | B.有利科技发展 |
C.促进人才创新 | D.培养皇帝奴仆 |
22.
明熹宗喜欢木工活,宦官魏忠贤总是趁他全神贯注做木工活时,拿出重要的奏章请他批阅,熹宗往往都会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因此欺上瞒下,专擅朝政。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宦官掌握厂卫 | B.皇帝成为傀儡 |
C.宦官批阅奏章 | D.皇帝独揽大权 |
26.
1793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写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物产无所不有 | B.中国经济领先英国 |
C.清朝皇帝夜郎自大 | D.清朝推行开放政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