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定陶区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702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28

1.综合题(共3题)

1.
拥有先进传统文化与强大经济实力的中国该怎样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认识带来不同的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图

(1)据材料一写出宋代闻名世界的两个大商港、及其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材料二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馈赠当地的国王或换取当地的特产,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为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4)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材料三认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
有些历史知识是复杂而枯燥的,然而一张图示就会使其变得简单而易懂。请你仔细观察下面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
(2)图二的制度中枢密院的职责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制度创新?

(3)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同,是因为明朝哪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
3.
清朝前期,既有“烈火烹有,繁花似锦”的盛世局面,又有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的种种措施,恰似一个壮年英雄不可避免地走向迟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表(注:1顷=15亩)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1)1661—1766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举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原因。
材料二 陈列在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的这门铜炮(如下图)有这样的简介:该炮炮身铸有康熙钦定名称“神威无敌 大将军”,1686年、1686年两次随清军炮轰盘踞在雅克 萨的侵略军,敌军死伤累累被迫乞降。

(2)材料二中的“侵略军”是哪国的侵略军?战后双方签订的条约名称是什么?该条约意义何在?
材料三 雍正、乾隆年间,一些官员和文人因写诗而蒙受牢狱之灾。下面是一些被清朝统治者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诗句: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
(3)为什么写了这样诗句的人就要被下大狱呢?文字狱对思想和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2.选择题(共16题)

4.
“国破山河在(国家破碎,但山河依旧还是那片山河),
城春草木深(春天来了,昔日繁华的京城长满杂草)。
感时花溅泪(感叹时局破败,看到花开也潸然落泪),
恨别鸟惊心(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也心惊胆战)。
烽火连三月(叛乱的烽火已接连不断燃烧三个月了),
家书抵万金(一封普通的家书已抵得上万金之重了)。
白头搔更短(愁绪缠绕,挠头思虑,白发越搔越短),
浑欲不胜簪(头发短得简直连一根簪子也差不住了)。”
杜甫的这首《春望》描写了(  )
A.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B.安史之乱的战火破坏
C.藩镇之间的连年战争D.五代十国的更迭分立
5.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相传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B.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 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D. 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6.
“迄今井邑犹荒凉(不断的战争使得城乡一片荒凉),居民生资唯榷场(居民主要依靠边境市场过生活)。
马军步军自来往(双方军队各自在边境来回巡逻),南客北客相经商(南北双方客商进行着繁忙贸易)。”金代文人刘迎的这首诗反映出的宋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是
A.统治者之间的和亲B.双方互相派驻使节
C.繁忙的经济贸易交流D.双方激烈持久的战争
7.
“撼山容易撼军难,军号岳家策万全。炎宋再兴无上策,朱仙一战定中原。黄龙捣去臣心愿,金字牌来士胆寒。无限风波无限恨,可怜二圣不归还。”近代军阀吴佩孚的这首律诗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感情?
A.对岳飞的景仰与痛惜B.对岳飞的不满与怨恨
C.感慨自身的抱负无法施展D.感叹国破家亡的时局
8.
“南市沽浊醪(南市打上一壶酒),浮螘甘不坏(水酒甘甜酒花好)。东门买彘骨(东门去买猪排骨),醯酱点橙薤(橙皮韭花沾点酱)。蒸鸡最知名(最好吃的是蒸鸡),美不数鱼蟹(买点鱼虾和螃蟹)。轮囷犀浦芋(犀浦芋头来二斤),磊落新都菜(再买新都鲜蔬菜)。……”从宋代陆游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兴盛
C.商业贸易的繁荣D.对外交往的频繁
9.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例如,①在北方和东北,设立行省进行管理 ②在西北,平定蒙古贵族和回部贵族叛乱 ③在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④在西南,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0.
这副“瓦内说书”诗配画,主要出现在下面哪个城市中?(  )
A.北宋东京B.唐朝长安C.元朝大都D.明朝北京
1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唯一不是在宋元时期外传的是
A.指南针B.造纸术C.活字印刷术D.火药
12.
“起朔漠,并西城,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唐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3.
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D.人口数量的增长
14.
某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的,是眼光向里的,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明清的
A.重农抑商政策B.闭关锁国政策
C.民族和亲政策D.文化专制政策
15.
在东南,军队攻占台湾,台湾归属清朝版图;在西南,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管理;在西北,平定蒙古贵族和回部贵族叛乱,加强对西北地区管理;在东北,雅克萨之战两次打败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清朝时这些作为的共同点是
A.都是国内各民族的内部斗争
B.都有力地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C.都使君主的权力得到大大加强
D.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6.
“读书人最不济。烂八股,一堆泥。……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他骗得了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首《时文叹》
A.赞扬了科举考试不看门第看才能
B.批评了君主以此加强了中央集权
C.讽刺了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的弊端
D.表达了为国为民奉献的远大抱负
17.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敢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日月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诸侯!”这首一首著名的军歌,这是
A.岳飞抗金的军歌B.文天祥抗元的军歌
C.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歌D.戚继光抗倭的军歌
18.
下面四部著作,有一部和其他三部明显不同,这一部是(A)
A.     B.
C.     D.
19.
隋朝灭亡、唐朝灭亡、元朝灭亡、明朝灭亡,都有一个重要的相同因素,这就是
A.农民起义的打击B.少数民族的入侵
C.外来国家的侵略D.内部奸臣的篡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