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图史互证)
料料 “安史之乱”后割据倾向最强的是河北地区的藩镇,这些节度使原来随安绿山叛乱,之后投降朝廷,国而被允许保留对自己部队的指挥权,并且统治大片土地。虽然这些以前的叛将接受唐朝所赐名号,并对长安的帝国政府名义上效忠①,但他们自己的领地如同独立的王国。他们任命自己的官吏,招募军队,征收赋税,任命自己的继承人②,这在制度上意味着他们成了世袭统治者。
北方人口大为减少,唯有东南地区有余粮(主要是大米)可供输出。国此,在“安史之乱”之前只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手段的大运河,突然成了唐朝中央政府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摘编自(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1)从材料中,找出能证明以下结论的史料。(从材料下划线部分选择:写序号即可,多选,错选不得分)节度使名义上服从中央:________
节度使与中央抗衡:________
(2)上题(1)所述局面,出现在安史之乱后,这一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
(3)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朝形式示意图。
唐朝中央政府必须筹措粮食等物资供应都城。依据文字材料,在下图中画出这一时期供应唐朝都城的物资运输路线。
要求:路线有明确的起止点,用箭头表示物资运输方向,方位准确。

(地图对比)

(4)比较图1和图2的局势,完成以下表格。
| 特点概述 | 地图中对应信息 |
共同点 | | 图1:辽、宋、西夏等政权并存 图2:宋、金、西夏等政权并存 |
各民族间进行经济贸易 | | |
不同点(举出一个变化即可) | | |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提高各级官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唐朝对官员文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开科考试是贯彻按才学选官原则的前提;设立科目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唐朝中后期,进士科成为宰相等高级官僚的主要来源,凭借高官子弟特权进入仕途的宰相人数急剧减少。同时,地方的中下级官吏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重也不断加大。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料举制度实施的作用。材料二 一个地区经济文化越发达,进士人数就越多。北宋科举制没有地域名额的限定,完全按才能录取。因此,北宋所录取的进士里,其籍贯的分布很不平衡,欧阳修言:“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
——摘编自刘俊丽《宋诗作者队伍的定量分析》
(2)北宋科举录取进士的地域分布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材料三 乾隆年间,大臣鄂尔泰说:“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此处“牢笼”二字,既有控制之意,还有网罗、选拔之意,八股“无用”是指对从政治或治国安邦无直接的作用,并不是说对选拔人才无用的意思,统治者通过八股取士选拔少量的治国精英,却造就了许多除了举业之外一无所长的懦生。
——摘编自刘海峰、季兵《中国科举史》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材料一 汉唐骆驼形象变化的轨迹,表现出中外交往的不断深入。汉代关于骆驼的艺术形象较少,而且显得有些稚拙,骆驼蹄子与马蹄无异,形象塑造与真实的骆驼存在差距,似乎是对骆驼并不十分了解。唐代胡人牵引载货骆驼如同是天经地义的造型选择,把它和对外交往、交通贸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骆驼形象塑造更多、制作更为生动,显然是在向住、猎奇后的创作。骆驼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当时“丝绸之路”的兴盛,勾画出“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美妙图景
——摘编自齐东方《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1)阅读材料一,填写下列表格。朝代 | 艺术中的骆驼形象(不得照照抄原文) |
汉代 | |
唐代 | |
(2)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说唐代艺术中骆驼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8世纪,茶叶成为世界贸易网络中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中国的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社会时尚,欧洲人运用来自中国的舶来品演绎出享誉至今的下午茶文化。在逐渐接受茶叶这种新型饮科的同时,欧洲人对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的兴趣。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时期(1736-1820年)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12件,逼真写实的展现了茶叶从栽培、加工到装运、销售的全过程,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图像资料。有资料表明,正是在这类外销画作的启发之下,英国植物学家将中国茶籽带到印度和斯里兰卡,最终试种成功。
——摘编自白芳《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销画看广州的叶出口》
(3)结合材料和所学,说说18世纪茶叶贸易兴盛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4)有研究者认为,下图的场景发生在广州。你是否同意?依据所学说明理由。

2.选择题- (共19题)
各时期主流文学体裁 | 唐诗 | 宋词 | 元曲 |
代表作 | 李白《将进酒》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① |
A.司马迁《资治通鉴》 | B.关汉卿《窦娥冤》 |
C.汤显祖《牡丹亭》 | D.孔尚任《桃花扇》 |

A.说明火药最早在南宋时期运用于战争 |
B.为煤炸性火药式器使用提供实物证据 |
C.证明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 |
D.论证火药武器使用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
A.垦田面积扩大 | B.耕作技术提高 |
C.农村商业状况 | D.农业工具改进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
C.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 D.造成丞相权力成胁皇权 |
A.商业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 B.市民居住,商业活动分区明显 |
C.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 D.市场中交易须按时开始和结束 |
| GDP占世界比重(%) | 人口(百万) | 人均GDP(1900年国际元) | 1700-1820年人均GDP年增长率(%) | |||
1700年 | 1820年 | 1700年 | 1820年 | 1700年 | 1820年 | ||
中国 | 22.3 | 32.9 | 138 | 381 | 600 | 600 | 0.00 |
欧洲 | 24.9 | 26.6 | 100.3 | 169.5 | 923 | 1090 | 0.14 |
注:GDP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阅读上表,清朝走向哀败的表现是
A.中国GDP占世界比重下降 | B.中国GDP总量低于欧洲 |
C.中国人均GDP长期停滞 | D.中国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
类别一:《千金方》 《唐本》 《本草纲日》
类别二:《史记》 《三国志》 《资治通鉴》
类别三:《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①
A.《梦溪笔谈》 | B.《天工开物》 |
C.《农政全书》 | D.《红楼梦》 |

A.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
B.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
C.明朝设立特务机构,加强皇权,镇压官民 |
D.清朝制造文字狱,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