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不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1)材料一中“科场”涉及我国古代哪一制度?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2)根据材料二写出清朝为加强皇权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中央集权示意图》

(3)阅读图一、二,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明朝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同?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如下图)

(1)材料一中“科场”涉及我国古代哪一制度?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2)根据材料二写出清朝为加强皇权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中央集权示意图》

(3)阅读图一、二,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明朝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同?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2.
对外政策与对外交往和国家兴衰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何处有何意义?
材料二: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2)除了材料二中所指的三大发明外,还有哪项发明?谁在东汉时期对这项发明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造?
材料三 乾隆帝在回复给英王要求通商的信函中写道:“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清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材料一:(如图)

(1)材料一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何处有何意义?
材料二:马克思曾经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2)除了材料二中所指的三大发明外,还有哪项发明?谁在东汉时期对这项发明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造?
材料三 乾隆帝在回复给英王要求通商的信函中写道:“天朝特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清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对外政策?
2.选择题- (共18题)
3.
唐朝末年以来,武将拥兵自重,致政权更迭、战乱不休。宋太祖接受这一历史教训,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
B.禁军将领有领兵之权却无发兵之权 |
C.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
D.设通判节制武将 |
4.
宋初用“分化事权”方法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下列体现这一方法的措施是
①在中央,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①在中央,宰相之下设若干副相
②地方知州三年一轮换
③地方上设置通判一职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5.
下列关于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双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 |
B.长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
C.议和后,辽和西夏都从北宋获得了“岁币” |
D.辽和西夏都与北宋在边界进行商业贸易 |
6.
宋夏议和之前,在宋夏之间的不断战争中,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研究其原因应该是
①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①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9.
下表为清朝耕地面积变化表,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年代 | 耕地面积(顷) |
1661年 | 5493576 |
1685年 | 6078430 |
1724年 | 6837914 |
1766年 | 7414495 |
A.商业的兴盛 |
B.推行垦荒政策 |
C.手工业发展 |
D.土地兼并严重 |
12.
《“镇”兴四川》载:李庄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明清为水运商贸之地……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材料反映了李庄古镇( )
A.汉朝时,兴旺发达 | B.明清时,商贸繁荣 |
C.只是陆上交通要道 | D.古镇属于旅游胜地 |
15.
谚语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谚语由“苏湖熟,天下足”变为“湖广熟,天下足”说明了( )
A.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B.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C. 古代北方经济的发展 D. 古代南方成为工业中心
A. 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B. 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C. 古代北方经济的发展 D. 古代南方成为工业中心
19.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A. 关注民生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禁绝对外贸易政策
A. 关注民生政策 B. 重农抑商政策
C. 闭关锁国政策 D. 禁绝对外贸易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