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自认为有了志得意满、追求享乐的本钱。他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而边境个军镇拥兵近50万。边将安禄山因向杨贵妃行贿,受到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
材料三 公元8世纪后期,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本钱”是什么?据材料,概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的错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后期存在的严重弊端。
(3)材料三中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上述问题中的“错误”“弊端”与该原因之间是何关系?
材料一 唐玄宗统治后期,自认为有了志得意满、追求享乐的本钱。他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材料二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兼管营田、民政,成为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最高长官。唐玄宗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而边境个军镇拥兵近50万。边将安禄山因向杨贵妃行贿,受到唐玄宗信任,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
材料三 公元8世纪后期,唐朝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的“本钱”是什么?据材料,概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的错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后期存在的严重弊端。
(3)材料三中的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上述问题中的“错误”“弊端”与该原因之间是何关系?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材料三 西夏先发制人,在1040、1041、1042年连续三年中,三次大败宋朝军队,并试图向关中进军。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宋朝方面才急于求和。西夏方面也被战争的消耗和北宋的经济封锁拖得疲惫不堪,民怨沸腾:1044年宋夏议和。
(2)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的是什么条约?简述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中汉族人“忘南顾之心”,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三,概括宋夏议和的背景。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澈《栾城集》
材料二 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内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材料三 西夏先发制人,在1040、1041、1042年连续三年中,三次大败宋朝军队,并试图向关中进军。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宋朝方面才急于求和。西夏方面也被战争的消耗和北宋的经济封锁拖得疲惫不堪,民怨沸腾:1044年宋夏议和。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指哪一少数民族?(2)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的是什么条约?简述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中汉族人“忘南顾之心”,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三,概括宋夏议和的背景。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大事年表,是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重要方法。
(1)从材料看,市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设置市舶司的地方从地理位置看,共同点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市舶司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3)从材料看,“元同宋制”的同时,在具体管理上的新做法是什么?
(4)根据材料,指出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对外贸易呈现的趋势是什么?探究该趋势形成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整理大事年表,是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重要方法。
时间 | 事件 |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年) | 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这是市舶司的前身。 |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 | 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后来,又在抗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 |
元世祖时期 | 元同宋制,继续宋代的做法,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后来.又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奉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 |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 | 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贸易. |
乾隆时期 | 仅留广州一口通商,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承担具体事务. |
(1)从材料看,市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设置市舶司的地方从地理位置看,共同点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市舶司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3)从材料看,“元同宋制”的同时,在具体管理上的新做法是什么?
(4)根据材料,指出清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对外贸易呈现的趋势是什么?探究该趋势形成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2.选择题- (共18题)
4.
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所谓春牌,就是今天在红纸上写的“福”字。这是当时的人们在欢庆哪个节日
A.春节 |
B.元宵节 |
C.清明节 |
D.中秋节 |
6.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隋文帝杨坚入选。他入选的原因是
①率先实行皇帝制度
②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③创新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①率先实行皇帝制度
②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③创新选拔人才的制度
④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7.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就会亡国。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
A.秦始皇 |
B.陈后主 |
C.隋文帝 |
D.隋炀帝 |
9.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曾经指出: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邻近的许多国家争相仿效,煞费苦心。最能够说明日本“煞费苦心”“仿效”唐朝的史实中,不包括
A.贞观时遣唐使达十多批 |
B.数次邀请鉴真东渡日本 |
C.仿唐朝制度搞政治改革 |
D.多次请求唐朝公主和亲 |
10.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与文中的“伟大僧人”相关的著述是
A.《大唐西域记》 |
B.《本草纲目》 |
C.《农政全书》 |
D.《齐民要术》 |
15.
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到了清代中期时,工农业与西方国家相比,迅速落伍。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的入侵 |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C.“闭关锁国”的实施 |
D.自然灾害的影响 |
17.
明末清初持续40年的战乱,使南北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到清王朝建国的时候,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一片凄凉。由此可见,清王朝面临的重大问题是
A.如何收复台湾 |
B.如何恢复经济 |
C.如何管理西藏 |
D.如何统一思想 |
19.
明朝官员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如下史实中,表明徐光启“精晓农学”的是
A.译《几何原本》 |
B.译《测量法义》 |
C.撰《制火药法》 |
D.著《农政全书》 |
20.
“进北京后,李自成就住进了皇宫,平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轻易见不到他了。全军弥漫着盲目乐观、轻敌、懈怠等消极情绪。”这段文字分析的是
A.皇宫建筑群的庞大 |
B.明朝军队的不堪一击 |
C.农民军失败的原因 |
D.清军大举入关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