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在古代前期,奉行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到了明中期后,对外政策发生了转折。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下图)

材料二:“(郑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注:履,行走;通衢,宽广大道)者……”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不须)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奉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怎样的危害?
(4)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古为鉴,谈一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下图)

材料二:“(郑和)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注:履,行走;通衢,宽广大道)者……”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不须)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1)结合材料一《唐朝主要交通图》,举出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奉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怎样的危害?
(4)根据以上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古为鉴,谈一谈你的认识。
2.
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下图)

材料二:《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唐时期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简析“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是在哪一帝王统治时期设置的?又有什么影响?
材料一: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下图)

材料二:《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
材料三:清朝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一《军机处》中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隋唐时期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简析“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机处是在哪一帝王统治时期设置的?又有什么影响?
3.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完善于唐宋,到1905年被废除,先后实行了1300多年。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形成隋朝,唐宋以来不断完善。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比考其他科的人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拷到白头仍未重金石。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武则天统治时期,也积极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到宋代则大大强化,这一时期,科举地位的提高,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考试内容也进行了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的一系列变化,无疑和这一时期政策实行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在隋朝开始确立,打破了前代选拔人才的哪项弊端?在当时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的变化,无疑和这一时期政策实行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举例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强化的表现。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科举制度形成隋朝,唐宋以来不断完善。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比考其他科的人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拷到白头仍未重金石。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武则天统治时期,也积极推动科举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唐,到宋代则大大强化,这一时期,科举地位的提高,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展,考试内容也进行了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的一系列变化,无疑和这一时期政策实行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成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1)科举制在隋朝开始确立,打破了前代选拔人才的哪项弊端?在当时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科举制度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考试制度在宋代的变化,无疑和这一时期政策实行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的“实行的政策”是什么?举例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强化的表现。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理由是什么。
2.选择题- (共30题)
5.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
C.边境贸易的迅速发展 |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19.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吱腹,腹饱而毙。”为此,唐太宗在治国方略中,实行
A.完善三省六部制 |
B.减省刑罚减轻人民负担 |
C.完善了科举制度 |
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
20.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哇。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诗中的“城”最有可能是
A.隋都长安 |
B.隋东都洛阳 |
C.唐都长安 |
D.隋江都扬州 |
31.
读下图,对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译成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农桑辑要》 |
B.《农政全书》 |
C.《本草纲目》 |
D.《天工开物》 |
32.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这里修建的嘉峪关城楼(如下图),称为“天下雄关”或“天下第一雄关”,据你推测,这座城楼是


A.松赞干布迎接文成公主的地方 |
B.明代长城的最西端 |
C.“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驿站 |
D.李自成首先起义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4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