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大港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中明朝的“海上远征”是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推动这一事件主要目的。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 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横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罗兹墨非《亚洲史》
材料四 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试举例说明。(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对外贸易的大港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材料三中明朝的“海上远征”是指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府推动这一事件主要目的。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的租税。628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令免去关中两年的租税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的负担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材料一中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农民改进而制成的哪两种新型工具?
(3)图3是宋代的《耕获图》,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627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的租税。628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令免去关中两年的租税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的负担所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2)材料一中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农民改进而制成的哪两种新型工具?
(3)图3是宋代的《耕获图》,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分析这一时期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创新)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科技创新)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巨大。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与状况。第一种是在文学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文化创新)
材料四 在这几个世纪中(宋代),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量涌现……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设通判的根本目的何在?
(3)材料三中的“第二种和第三种东西”分别是指中古代的哪两项发明?概括指出这两项发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出现的新体诗歌形式是什么?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至少举出两名)
(制度创新)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二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科技创新)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巨大。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与状况。第一种是在文学上,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文化创新)
材料四 在这几个世纪中(宋代),许多学者撰写的各朝历史内容全面;伟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杰作大量涌现……精美的瓷器几乎如玻璃一样薄,一样透明。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初设通判的根本目的何在?
(3)材料三中的“第二种和第三种东西”分别是指中古代的哪两项发明?概括指出这两项发明对世界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出现的新体诗歌形式是什么?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至少举出两名)
4.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古至今,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都采取过强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材料四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从材料二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贵国”是哪个国家?“余”是指谁?应该如何评价他?
(4)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政府在A、B两地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5)清政府在图中C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请写出该条约的名称。该条约有何法律效力?
材料一 唐太宗:“自古皆贵(认为……尊贵)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地也,久为贵国所居,今余既来索,则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材料四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从材料二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材料三中的“贵国”是哪个国家?“余”是指谁?应该如何评价他?
(4)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清政府在A、B两地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5)清政府在图中C地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境条约,请写出该条约的名称。该条约有何法律效力?
2.选择题- (共20题)
5.
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
8.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在唐太宗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
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
C.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
D.勤于政事,提倡节俭 |
9.
王建《凉州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对诗句理解全面准确的是
A.“蕃人”学习汉文化 |
B.“胡乐”在全国盛行 |
C.民族融合,相互学习 |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10.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D.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
21.
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代表明清文化突出成就的文学艺术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清代文学艺术成就和特点的是
A.《三国演义》和秦腔 |
B.《水浒传》和昆曲 |
C.《红楼梦》和京剧 |
D.《西游记》和汉调 |
22.
小明同学在参观南京博物院特展“走进养心殿”后,对“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产生了浓厚兴趣。下列属于“十全老人”功绩的有( )
①设置驻藏大臣 ②设置伊犁将军③设置台湾府④反击沙俄侵略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①设置驻藏大臣 ②设置伊犁将军③设置台湾府④反击沙俄侵略⑤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②⑤ | B.①②⑤ | C.①③④ | D.②③④⑤ |
23.
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A.对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无所知 |
B.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
C.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
D.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