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历代政府都重视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与辽的关系可分为前期与后期,其分期的标志是澶渊之盟。前期,宋为收复石晋以来所丧失的燕云十六州,曾多次向辽发动进攻,在屡遭挫折以后,则采取了防守的政策……后期,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期间也发生过一些纠纷,但都没有影响这个大局。

材料三 明朝晚期,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沙俄向这一带扩张势力,土尔扈特部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1771年,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历经艰辛,终于重返祖国
(2)材料二中下图1、图2实物资料与我国当今哪一地区有关?为巩固统治,清朝在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哪一朝代?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重要结论。
材料一 宋与辽的关系可分为前期与后期,其分期的标志是澶渊之盟。前期,宋为收复石晋以来所丧失的燕云十六州,曾多次向辽发动进攻,在屡遭挫折以后,则采取了防守的政策……后期,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期间也发生过一些纠纷,但都没有影响这个大局。
——翁独键《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二
材料三 明朝晚期,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后来,沙俄向这一带扩张势力,土尔扈特部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1771年,他们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历经艰辛,终于重返祖国
——《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并说明“这个大局”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下图1、图2实物资料与我国当今哪一地区有关?为巩固统治,清朝在该地区采取了哪些措施?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是在哪一朝代?
(3)根据材料三,指出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重要结论。
2.
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是不断强化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隆二年,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材料三 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辈。皆自言承密旨,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
(2)观察图一、二、三,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什么朝代?
(3)根据材料三,说明材料是对明朝哪一特殊机构的描述?材料对其持怎样的态度?理由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建隆二年,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材料三 陛下委听断于直,直又寄耳目于群小如韦瑛辈。皆自言承密旨,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虐善良.士大夫不安其职,商贾不安于途,庶民不安于业。
——《明史列传六十四》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赵普从哪些方面提出了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宋太祖对此的具体措施。(2)观察图一、二、三,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什么朝代?
(3)根据材料三,说明材料是对明朝哪一特殊机构的描述?材料对其持怎样的态度?理由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的演变趋势。
3.
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材料一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曾作专题论述,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唐龙飞《伟哉郑和宝船》
材料二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施雪琴《东南亚华人民间信仰中的“郑和崇拜”》
材料三 郑和携带大量金银、钱等作为赏赐,输入的物品多为象牙、香料、珠宝等奢侈品,这种贸易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不仅对国计民生无补,反而大大消耗了国力。郑和每到一处,还往往以大国身份,无偿予当地许多丝织品、瓷器、铜器、铁器等,也不利于经济上的发展。——岳麓版《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并指出郑和最远到达的地方。
(3)材料三体现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对外贸易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三对郑和下西洋实施的贸易行为持怎样的态度?摘抄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此态度的一个句子。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请简要评价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
2.选择题- (共26题)
4.
隋朝统一后,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而江浙一带资源丰富,十分繁华;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始终不断,隋王朝鞭长莫及。为了进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需要修建一条运河(下图)及时运兵,以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由此可见隋朝修筑大运河是


A.为了经济和政治的需要 |
B.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南游玩 |
C.为了促进全国的农业发展 |
D.为了发动对外战争方便运输 |
5.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是邵阳洞口县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曾对记者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许多名篇我都能背诵。”下列作品属于李白的是
A.《蜀道难》 |
B.《念奴娇赤壁怀古》 |
C.《窦娥冤》 |
D.《如梦令》 |
7.
见表,反映的史实是
起止时间 | 755年至763年 |
叛军指挥官 | 安禄山、史思明等 |
结果 |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
影响 |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A.黄巾起义 |
B.黄巢起义 |
C.唐朝灭亡 |
D.安史之乱 |
8.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
9.
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 |
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
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
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 |
10.
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
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 |
11.
据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50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士大夫的提倡 |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
C.农民的需要 |
D.达官贵人的需要 |
12.
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隋朝 |
B.元朝 |
C.明朝 |
D.清朝 |
13.
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960年 | 1005年 | 1038年 | 1044年 | 1125年 | 1127年 | 1140年 | 1141年 |
北宋建立 |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 西夏建立 | 宋夏达成和议 | 金灭辽 | 金灭北宋 |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
17.
“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这里介绍的是
A.雕版印刷术 |
B.火药的使用 |
C.指南针的发明 |
D.活字印刷术 |
23.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巩固东南海防 |
B.发展海外贸易 |
C.接受汉族文化 |
D.鼓励官员进谏 |
28.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