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江义初级中学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综合复习历史卷7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7629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0/7

1.综合题(共2题)

1.
中国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汇融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吐蕃传》

材料二:
和议双方
时间
内容
影响
北宋与辽
1005年
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北宋与西夏
1044年
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南宋与金
1141年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材料三:清朝统治者为了安定边境,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译文:沿袭少数民族的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的政策。

——《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和同为一家”形容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还有哪个历史事件能反映它们“和同为一家”?“和同为一家”在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北宋与辽和议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南宋与金议和前,哪位将领已率领“岳家军”收复了许多失地?你如何看待这几次和议?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样的民族政策?为了监督西藏地方事务,清政府在西藏设置了什么机构?从清朝的民族政策,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年间)天下大捻(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二九人,冬至于海,南及五岭,皆户外不闭,行旅不贵(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材料二: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在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的南方,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粮仓”,培育出新的手工行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材料三: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他在元世祖在位时随同父亲和叔叔沿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国,侨居中国17年后回到意大利,口授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详细描述了元朝大都的繁华,盛赞中国物产丰富,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富饶神奇的东方世界。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情景?他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才达到材料所述的“天下大捻”?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己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的繁华,元朝的繁华与当时哪一个开创性的政治制度有关?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展的因素。

2.选择题(共22题)

3.
下图是小琴制作的历史知识卡片,与这些历史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4.
景德镇为烧造瓷器之所,五方群萃,商贾纷驰,百货荟集,市井错综,……率多别籍异民,秉负强梁,不纠于法。故而称景德镇为藏奸纳污,逃亡逋窜之区。伊筹锱铢必校,……少有龃龉,动即知会同行,罢工、罢市,以为挟制。‛以上述材料中可以得知:
①景德镇居民流动性比较大
②景德镇手工业和商业均较繁荣
③景德镇工匠富于斗争精神
④政府对景德镇的控制相对薄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
北宋的“交子”上印有‚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营,并同见(现)钱七百七十陌,流传行使。这说明当时这种“交子”
A.只许在四川地区使用
B.可以在四川及四川之外地区使用
C.只许在四川地区之外使用
D.不许在四川地区以内使用
6.
以下各项历史事实不会被记载入《资治通鉴》一书的是:
①晋文公与楚国的争霸战争
②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的统治
③后周世宗攻打南唐
④寇准要求宋真宗亲征辽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宋代科技成就情有独钟。以下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A.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B.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C.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8.
(开元年间)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以上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A.文化昌盛
B.疆域广阔
C.经济繁荣
D.生活奢侈
9.
唐朝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石集长安。据材料可知唐都长安
A.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B.商业繁荣,市坊不分开
C.是著名的瓷都
D.规模雄伟,布局严格对称
10.
以下是小李同学对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时期发展进程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繁荣与开放
B.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全国统一
C.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1.
史书记载两宋时期“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下列也反映这种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诗句或谚语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D.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2.
南宋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诸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里的“胡”是指(  )
A.匈奴B.女真C.契丹D.党项
13.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
C.北宋与金对峙D.宋夏和议
14.
少数民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有
①北魏
②辽
③金
④元
⑤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5.
“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材料描述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西汉的诸侯王
C.唐朝节度使
D.北宋的通判
16.
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诗中的“大散关”至淮水为一线划定分界线,是以下哪个历史事件后出现的情况
A.宋金和议
B.辽宋和议
C.夏宋和议
D.金灭辽
17.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大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现象的是
①出现了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②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⑤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8.
下列史实与推论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C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强化君主专制
D
郑成功收复台湾
基本肃清倭寇
 
A.A
B.B
C.C
D.D
19.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顾炎武
A.肯定八股取士的作用
B.抨击八股取士的危害
C.支持八股取士的做法
D.阻挠八股収士的废除
20.
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政府采取了“平定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措施,加强管辖
A.新疆
B.西藏
C.蒙古
D.台湾
21.
“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上述内容出自
A.唐蕃会盟碑碑文
B.宋夏和约
C.《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D.《尼布楚条约》
22.
最符合下面表格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A.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清朝的对外关系
C.清朝民族政权并立
D.清朝经济发展
23.
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之手,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    )
A.废除宰相制度B.设立锦衣卫
C.没立廷杖制度D.设立军机处
24.
山西人擅长经商。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
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