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明朝时,我国已进人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材料二 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2)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材料三

图1郑和远航路线图

图2抗倭图
(3)材料三图1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图2历史事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两幅图片,指出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1380年,丞相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朱元璋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来不及转脚跟,意为很快)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为了解决君相之争,朱元璋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对中央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变革”。
材料二 张传玺在《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中说:“明朝时,考试的内容是‘四书’‘五经’考试范围必须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则写道:“这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2)材料二中两人所论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为什么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材料三

图1郑和远航路线图

图2抗倭图
(3)材料三图1中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哪些影响?图2历史事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根据两幅图片,指出明朝中后期对外关系的变化。
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业自身发展情况与分布各有何特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段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什么时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B段反映民族工业呈现萎缩状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公私合营
(3)根据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近代民族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在这一进程中有何创举?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业自身发展情况与分布各有何特点。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A段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什么时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B段反映民族工业呈现萎缩状态,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公私合营
(3)根据图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近代民族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在这一进程中有何创举?
3.
19世纪60年代中、美、俄三国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其结局与影响却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美国面临着两大问题。当时,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力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而南方却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南方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土地……1860年,林肯参加总统竞选时的主题是:“The union must and shall be preserved(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面临哪两大问题。这此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2)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所导致的?简要说明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材料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认为:“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另有史料记载,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
(3)材料三中的“洋务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归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美国面临着两大问题。当时,北方需要大批便宜的“自由”劳动力和工业原料,主张解放奴隶,而南方却占用了大批的劳动力,而且南方要求把奴隶制扩展到美国西部新增土地……1860年,林肯参加总统竞选时的主题是:“The union must and shall be preserved(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当时面临哪两大问题。这此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 企业数 | 工人数量 | 产值(千卢布) |
1860年 | 99 | 11600 | 7954 |
1879年 | 287 | 42000 | 51937 |
(2)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是俄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所导致的?简要说明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材料三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一书认为:“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另有史料记载,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抑实不如日本。”
(3)材料三中的“洋务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根据材料三归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选择题- (共25题)
5.
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 |
C.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 |
7.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儒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哭。人才凋零,文治废驰,以至于此。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八旗制度的影响 |
B.行省制度的影响 |
C.文字狱的影响 |
D.设置军机处的影响 |
10.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目的是去除或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
B.盲目学习推行西方礼节 |
C.社会习俗在短时间内得到完全改变 |
D.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
11.
如图生动体现了“长征精神”。对其理解不准确的是


A.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B.战胜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
C.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
D.追求民主科学,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
12.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抗战通电的发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致力于
A.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
B.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
C.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D.发动百团大战 |
13.
陈旭麓认为:“维新变法期间,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他们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说明戊戌变法运动
A.取得了巨大成功 |
B.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
C.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4.
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①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③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④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③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④中国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5.
下表中我国农业产量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项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A.抗美援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C.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 |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16.
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这一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的含义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A.由工业建设转移到农业建设上来 |
B.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C.由政治运动转移到法制建设上来 |
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上来 |
17.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民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里的“光亮”是指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它解决了当时困扰人民的
A.“两个凡是”问题 |
B.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
C.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
D.姓“资”姓“社”问题 |
21.
《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个人及其发明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个人及其发明是指
A.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
B.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
C.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 |
D.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
22.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促使“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是( )
A.文艺复兴的开展 | B.启蒙运动的影响 |
C.新航路的开辟 | D.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
24.
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其经济发展共同原因的是
A.加强区域联合,结成发展联盟 |
B.重视培养人才,大力发展教育 |
C.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
D.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
25.
“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
26.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中国、匈牙利等国家的被压迫者发动了一系列运动和革命。从这一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是
A.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
B.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D.推动了苏俄经济发展 |
27.
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这说明罗斯福
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 |
B.逐步走向了独裁 |
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
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