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 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节选):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材料五 1868年4,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六 英国在17世纪40年代爆发了一场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又发生了一场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通过和平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请指出材料三中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机器上”“制度上”“文化根本上”的不足,进行了哪些探索?
(3)根据材料五分析日本社会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俄、日社会改革的共同影响。
(4)读材料六,“一场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革命”和“和平变革”分别是指什么?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四 1861年2月19日(俄历),沙皇颁布的解放农奴的宣言(节选):根据上述新法令,农奴在适当的时候将获得自由农村居民的一切权利。
材料五 1868年4,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决心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六 英国在17世纪40年代爆发了一场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又发生了一场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通过和平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1)材料一讲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请指出材料三中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机器上”“制度上”“文化根本上”的不足,进行了哪些探索?
(3)根据材料五分析日本社会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俄、日社会改革的共同影响。
(4)读材料六,“一场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革命”和“和平变革”分别是指什么?
2.
九年级2班组织一次活动,主题是《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请你参加。
步骤一:走进三次科技革命
(1)请你列举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
步骤二:回顾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4)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英国用他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请问,《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世纪初,《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问该条约中什么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6)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作出了无数探索,请写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次探索。
(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我国为了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制定了“八六三计划”。实施这个计划后,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请举出一例。
步骤三:反思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8)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步骤一:走进三次科技革命
(1)请你列举工业革命中交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增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三次科技革命加强了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
步骤二:回顾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4)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而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英国用他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请问,《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5)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他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20世纪初,《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问该条约中什么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6)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探索史。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作出了无数探索,请写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次探索。
(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我国为了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制定了“八六三计划”。实施这个计划后,我国取得了很多成就,请举出一例。
步骤三:反思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8)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
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在屈辱与抗争中奋起,在艰难与探索中前进。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材料二 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革命方略》
材料三 ***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材料五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0世纪初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哪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二说明了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下列时间、地点、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请补充完整。
①1921 上海 【 】 →② 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 1935 遵义【 】→④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3)从上面①②③④中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4)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5)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是哪次会议?请你用两项具体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材料一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他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材料二 从此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革命方略》
材料三 ***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材料五 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20世纪初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哪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二说明了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下列时间、地点、事件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请补充完整。
①1921 上海 【 】 →② 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③ 1935 遵义【 】→④ 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3)从上面①②③④中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4)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什么?
(5)我国确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是哪次会议?请你用两项具体史实证明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选择题- (共6题)
7.
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邓小平乘专列驰骋2441公里后,抵达深圳,这次完全意义上的私人之行,却让中国改革开放国策得以延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他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
B.他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
C.他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D.他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供基础。 |
8.
“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打破这一观念的关键性历史事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辟 | B.郑和七下西洋 |
C.文艺复兴 | D.新航路的开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