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长城是中国古代用于防御的军事工程。长城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一直持续到明代。下表是他们整理的秦、汉、明三个时期的长城示意图及其修筑方法。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在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之上补筑、延伸,以夯土或石砌形成墙体。 | 汉长城:河西汉塞西段深入沙漠,墙体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 |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其中北京段长城,很多是沿着山脊修筑,有的甚至建在悬崖峭壁上,城墙里面夯土,外面用砖砌筑。 |
(1)请你根据上表,任选其一,分析指出这一时期长城的作用,说说长城的修建怎样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材料二
1933年,日军进攻长城一线,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坚守长城。 | 1937年秋,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长城的象征意义。
材料三长城保护、利用的现状借用一句歌词形容,就是“让人欢喜让人忧”——近年来,在崇山峻岭之间、人迹罕至之处,一些坍塌或受损的长城正得到逐步修缮。然而,尽管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长城的保护和修缮,但是现状仍然不尽人意:一些长城缺少保护和修缮、险情不断;人们对长城的丰富性还欠缺认识,对长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国际在线:北京长城保护调查
(3)长城保护和利用需要同学们的参与,请你提出一项助力长城保护和利用的行动建议。要求:紧扣长城保护和利用主题,切实可行;说出具体做法。材料一
主题 | 运动 | 学习西方内容 |
救亡图存 | ① | 器物 |
戊戌变法 | ② | |
辛亥革命 | ||
新文化运动 | 思想文化 |
(1)依据所学知识将材料一的表格补充完整。
材料二在山河破碎、***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随后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5)指出材料五反映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华民族而言有何意义?
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说出从图1到图2发生的变化,材料二与这一变化有何关联?
材料三 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2)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材料四14世纪中叶后,(西欧地区)领主出租直领地,靠租金生活,一些富裕的农民靠承租和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和购买佃户的土地,将土地集中起来,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将产品推向市场,将剩余的产品销往更远的地方。在手工业中,商人提供原料和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形成了彻底的雇佣关系,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工场所有产品都销往市场。
——摘编自百度百科
(3)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当时西欧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材料五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改革的部分内容
俄国 | 日本 |
俄国仍在农奴制的束缚下,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被英法联军打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有权选择职业和拥有财产。地主不得买卖农奴,干预农奴生活。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并且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中。明治天皇执政后,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从事农工商职业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
(4)依据材料五,概括俄国和日本这项改革内容的相同点。
材料六
① | 1980年 |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② | 1985年 | 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③ | 1990年 |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
④ | 1999年 | 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
⑤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⑥ | 2013年 | 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⑦ | 2018年 |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 |
(5)依据材料六回答以下问题:
A.材料六的主题是: |
B.重在通过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有:(填序号即可) |
C.体现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鼓励出口和增加进口并重的有:(填序号即可) |
2.选择题- (共23题)
A.行省制度是错误的政治制度 | B.行省制度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
C.行省制度更利于把权力集中到中央 | D.行省制度促进了民族交融 |
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制盐、糖、油的方法,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制衣、染色技术,从五金采冶、车船制造到珠玉、宝石工艺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并配有插图。
从农作物的种植、收获、加工到制盐、糖、油的方法,从砖瓦、瓷器、纸张的生产到制衣、染色技术,从五金采冶、车船制造到珠玉、宝石工艺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并配有插图。
①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②有助于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
③可用于指导手工业生产
④该书图文并茂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
B.明朝国力强盛 |
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
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 |
A.《天朝田亩制度》 |
B.《洪秀全传》 |
C.《太平天国兴亡史》 |
D.《义和团运动研究论文集》 |
A.新旧思想并呈,多元发展 | B.择偶标准是三从四德 |
C.男女平等的婚烟观念深入人心 | D.女性获得了极大的解放 |
A.超越了英国的《权利法案》 |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
C.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
D.极大地推动了民主思想传播 |
A.“光荣革命”是历史的倒退 |
B.宪政体制下国王与议会分权制衡 |
C.内阁制是英国宪政的核心 |
D.国王“统而不治”是相互妥协的结果,结果证明妥协是一种智慧 |

A.教会对人们实行精神控制 |
B.刻画人物为主,体现人的个性 |
C.神学在西欧得到广泛宣传 |
D.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并发展 |
A.章西女王 | B.华盛顿 | C.玻利瓦尔 | D.哥伦布 |
A.制定宪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 | B.积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
C.结束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 | D.颁布《宅地法》 |

①战争是人类的浩劫
②两次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剧烈震荡
③两次战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④和平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