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浙江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3653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6/9/29

1.选择题(共3题)

1.
下面语段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我久久立,看着父亲渐远的背影,静静踌要不要上去叫住这个背负着全家重的男人。想一想这个苦难的家如果没有父亲全心全意的付出,应该早就不复存在了吧。而生活再艰辛,看到父亲深而坚毅的眼神,那样的惹人注目,顿时他就充满了力量,他要跟随父亲的脚步带着这个苦难的家离开这个几乎不见天日的小窑洞。
A.chùChú    hé   suì
B.chùChù  hè   suí
C.zhùChú  hè   suì
D.zhùChù   hé   suí
2.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他介绍了自己见义勇为的事迹,这感人的事迹真是值得可歌可泣,让人难以忘怀。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2.句子默写(共1题)

4.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郭茂倩《木兰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③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________,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④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⑤《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⑥《木兰诗》中表现战争环境艰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后面问题
谈大气污染
①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0月17日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专家认为,量化到每个人,大气污染致癌几率不高,但危害在于几乎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可能。
②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其实并非新鲜话题。因为基于常识性判断以及现实的诸多案例都足可证明。比如,国外早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提高一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增加3%。同时,作为空气的处理器官,呼吸道和肺部必然首当其冲。每当一些地方空气质量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就会增加,高污染地方的肺癌发生率也会比低污染地方高。
③然而,这些都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认定,并作出科学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负责卫生的专门机构,其权威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自不用说,其发布的相关医学研究结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④首次认定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将会带来认识上的革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加强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并对其后果心存敬畏。尽管大家都对空气污染的后果有所畏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使诉求很难引起正视,监督的正当性难以获得保障。时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快,空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依据,从官方至民间对其危害性还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自然在行动上也就摇摆不定。同样,无论是公共政策的出台,还是个体的行为表达,都缺乏自觉遵守的动力和互相监督的依据。
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意味着任何一种污染行为都可能“殃及鱼池”而无例外。事实上,相比于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空气污染更具公平性。正如有论者所言,你可以不吃受污染的食物,不喝受污染的水,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除非你生活在空气被净化的环境中。很显然,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随着京津冀的空气污染加剧,雾霾状况日益严重,治理手段也日益严厉。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还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⑥大气污染“致癌”当聚凝成防治共识,其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无论公共治理还是个人行为,都将更加注重对空气的保护,并强化彼此的责任意识和监督精神。对于公共权力来说,由于没有“不会致癌”作为挡箭牌,将无法回避自己的保护和治理责任。若其不再履行责任,必然会招致公众的强烈抗议,并面临极大的民意压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由于空气质量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切身利益,其在行为上将会更加自觉和主动。更重要的是,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没有了认识上的分歧作为障碍,监督和被监督,促进与被促进就会成为常态。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意味着任何一种污染行为都可能“殃及鱼池”而无例外。
②由于没有“不会致癌”作为挡箭牌,公共权力将无法回避自己的保护和治理责任。
【小题2】第2段中写“国外早有研究显示”,有什么作用?
【小题3】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认定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请分点简要回答。
【小题4】根据本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两条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4.其他(共1题)

6.
请根据下面的对话,拟写一张请假条。
电话铃声响起……
许老师:喂,你好!哪位?
吴一凡:许老师,我吴一凡。我想请个假。
许老师:哦,别急,慢慢说!家里有事还是身体不舒服?
吴一凡:老师,我今天早上起床感觉头晕、喉咙痛、鼻塞、还有发烧症状,估计感冒了,想去医院看一下。
许老师:哦,那打算请多久的假?
吴一凡:老师,估计上午半天吧,下午能回学校。
许老师:好的,下午还是回家休息吧,好好照顾自己!明天来学校时,顺便补写一张请假条,班级要存档!
吴一凡:好的,谢谢老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