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3616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4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噤    幽悄    斡旋    马前卒    嘎然而止
B.褪色    沙砾    追溯    拌脚石    挑拨离间
C.山麓    撺缀    油馍 暖融融    怒不可遏
D.凋零    龟裂    颠簸    湿漉漉    相辅相成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缄/然    枯/浮    褶/暴风雨    不经心/轻歌
B.苍/纶    羁/脑    桨/销声匿    接而至/招摇
C.望/绕    探/拭    回/震耳聋    瞬万变/川流不
D.暗/欺    蜿/绎    绕/草长飞    不修边/名其实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例如会意字,从字的合成就能体会其中的含义,比如“武”字,即“止戈为武”
②汉代文字学家许慎指出,汉字的构成有“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③意思是说,加强武备的目的在于制止战争
④他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这种“符号”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和传播功能
⑤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母语的表达符号,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A.①②④⑤③B.①⑤④②③C.⑤②④①③D.⑤①③②④
4.
下列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黄发”指老年人。
B.《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以“记”为名的文体在古代虽然都属于“杂技体”,但写法各不相同。如《桃花源记》从体式上说是游记,《核舟记》虽然也名为“记”,却并不是游记,而是一篇说明性文字。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诗歌鉴赏(共1题)

5.
阅读《蒹葭》,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题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第一次离家出走

阎连科

①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②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吧。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③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④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⑤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⑥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⑦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⑧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⑨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⑩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⑪“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你怎么在这儿?”“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⑫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⑬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⑭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较原文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依照示例,概括“我”出走的经过。
“我”决定离家出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被送回田湖
【小题2】依据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小题3】下面语句在行文中都运用一个括号来补充了文字,结合上下文说说各自的作用。
A.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
B.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
【小题4】第⑩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③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④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⑤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的,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⑥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

⑦自更新世以来,每年3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⑧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斯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原文有删改)

注①:利奥波德有一个观点:人类和鸟类相同,都是“自然共同体”的一个成员。
【小题1】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小题2】文中很多地方都说明大雁这种鸟类机警、富有灵性。联系第②③段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第⑥段“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中的“我们”指的都是谁?有人说“我们”也指其他鸟类,为什么?请在本段中为“我们”也指其他鸟类找到依据。
【小题4】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小题5】大雁冬去春回,十一月份飞向南方,三月份回归北方,这是大雁生活的自然规律。他如同牡丹一样,春天开花冬天枯萎,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可是文章第②段把大雁的南飞归为与“威斯康星的法规”有关,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4.对比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小题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百许头 不久居
B.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
C.记之而去     见渔人大惊
D.伐竹取 虽有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行,明灭可见
B.皆若空游无所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题4】两文都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但作者各自的快乐和寄情山水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5.名著阅读(共1题)

9.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他顿时惊喜的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的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找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着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樱桃树。他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的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的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小说紧接着写了与“枪”有关的哪两个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8个字。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总是以本民族的经典文化来教育国民与后代。那么,中国有哪些最基本的、源泉性的民族文化经典呢?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论语》、《庄子》、《红楼梦》、唐诗等。让这些文化经典作为每一个中国国民精神发展的“底子”,已经成为一项民族精神建设的基本工程。

材料二 阅读经典,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却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气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材料三 学校在推进阅读经典活动中,学生的阅读方式呈现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双升的趋势。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还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

(1)为阅读经典活动拟一条宣传口号。
(2)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内容。
(3)受阅读经典活动的影响,你买了一部《水浒传》准备暑假阅读。你的同学张方看到后对你说:网络阅读那么方便,你还买纸质书?你将怎么回答?请结合所给材料,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纸质阅读方式的态度。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不少于50个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