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 钥匙(shi) 惩罚(chěng) 细茵 翻来覆去
B. 呢喃(nán) 旁骛 踉跄 鹤立鸡群
C. 疖子(jiē) 戮破 祭祀(sì) 歇斯地里
D. 寓居(yù) 匕首(bì) 座位 烘堂大笑
A. 十几岁的人生花季,我们正走进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青春花季。
B. 任何个人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相较,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C. 好书要多读,重要的书要反反复复地读,每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D. 他的作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同样也关注到了社会变革的现实。
A. 刚刚举行的全国广场舞大赛总决赛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旅游。
B. 张老师希望孩子们在训练中多探讨,多交流,互帮助,提早了解体育文化,让体育文化得以传承。
C. 没有人否认治理“车窗抛物”行为的正当性和正义性,但是谁来治理、怎么治理等问题,同样非常重要。
D. 在这个全民健身的时代,健身成为了茶余饭后所谈论热议的话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健身之中。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起,在逗趣酒姑娘了。
③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比我的文字直截了当,美丽得多?
④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⑤“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A. ④⑤②⑥①③ B. ③④②⑥⑤① C. ④②⑤①③⑥ D. ③⑤④②⑥①A. 书信,一般包括称呼、问候、正文、结尾、署名、日期等部分。《傅雷家书》就是傅雷在儿子长大成人、留学海外时对其生活、艺术进行指导的家信汇编。
B.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他认为“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C. 《三国志》是一部较为完整的纪传体国别史,记载了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的历史事件。《隆中对》即选自其中。
D. 边塞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塞外风光、反应戍边艰辛的诗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即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A. 楚人怜(怜惜)之(《陈涉世家》)
B.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得,通“德”,感激)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C. 兵(兵器)甲已足(《出师表》)
D. 虽千里(千里的土地)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
2.句子默写- (共1题)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越鸟巢南枝。 (《行行重行行》)
(3)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将士们吃完牛肉、排成整齐队伍,展现将士们军容雄壮、战斗情绪高昂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白居易《望月有感》中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比拟,用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来深刻揭示诗人饱经战乱零落之苦的诗句是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 “塞下秋来风景异”句中,一个“异"字,概括地写出了塞下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一个“异”字也暗含有惊异之意。B. “浊酒一杯家万里”中“一杯”与“万里”于数量上形成了悬殊的对比,突显了浊酒难以消解的浓重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C. “千幢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将“边声、角声”里、“千嶂、长烟、落日”中的“孤城”城门紧闭、战事稳固、胜利在望的军事态势简单明了地写了出来。
D.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句,写出了将士们既希望取得战事胜利,又难免思念家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统一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敦厚
明前茶
①民国文人中,我很喜欢梁实秋,理由是《雅舍谈吃》写得独一无二。那是一位老人辗转各处后留在台湾岛上,北望故乡而难回的怅惘。而那种淡淡的满足与遗憾交织在一起,一笔至细,最令人难忘的,无非是老北京人的敦厚人情。
②梁实秋出身并非大富之家,但父母秉承要让孩子多有见识的原则,打小带着他们姐弟上饭店、酒楼学习为人处世的礼数。承蒙梁实秋的一支妙笔,我们可以窥见近一个世纪前,北平商家与顾客彼此间的和蔼声气,如一把熨斗一样熨平了心头的褶皱。
③比如,当年在首屈一指的东兴楼,用餐高峰期,上菜难免稍慢,遇上年少气盛的客人敲盘叩碗地催菜,掌柜听到,不但有执事立马出来赔不是,当值的跑堂当即就要卷铺盖。梁先生且笑且噱地描绘道:“真个儿卷铺盖,有人把门脸儿高高掀起,让你亲见那个跑堂的扛着铺盖卷儿从你面前疾驰而过。不过这是表演性质,等一下他会从后门又转回来的。”
④顾客知不知道这卷铺盖的一幕,仅仅是一味“消气散”呢?知道的,不过他已经被给足了面子,焉能失了风度?而跑堂的演这幕“去而复来”的独角戏时,自己也是偷乐不止的吧?跑堂的本无过错,因此挨的板子也是虚的;顾客本不占理,可他一时气性上来了,何不顺水推舟,给他额外的安抚?这里面的智慧,不比如今顾客与店家一言不合就动粗高明?
⑤老北平人的敦厚人情,也体现在店家对顾客货真价实的关照上。秋天,最好的螃蟹运到正阳楼,店家令螃蟹催吐泥腥、涵养肥膏的“饲料”,竟是打成雪花状的鸡蛋清。梁先生当时还是小孩子,好奇心重,揭开店里养蟹的缸盖去看,果见雪白的蛋白泡沫一直涨到缸沿。伙计看到,不以为意,还送小客人黄杨木旋制的吃蟹工具一套。
⑥吃完螃蟹,满桌剩下难啃的大螯无人问津,伙计便征得食客同意,当场剥出大螯肉,加上高汤、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的回锅老油条,做出一大碗鲜汤来奉送,让这席美味的蟹宴余味悠长。
⑦总之,老派店家秉承惜物的美德,每样物事莫不极尽其用,方觉对得起顾客。客人吃烤鸭,片鸭肉剩下的鸭架,店家用荷叶妥妥包起,并奉送几枚口蘑,嘱你回家做打卤面吃;客人点了芙蓉鸡片、芙蓉干贝之类的菜,剩余的蛋黄,馆子里不声不响地另添了火腿末、荸荠末,做一道溜黄菜奉送。这是对老顾客的“外敬”。
⑧有意思的是,馆子外敬得多了,客人也心下不安。但当时并不提起,等五月份家里的紫藤花开得累累重重、招蜂引蝶,就派家中十岁左右的孩子到馆子里去请伙计来摘下一筐紫藤花。这是做紫藤饼的原料,可以照应馆子的利润。
⑨这些曲里拐弯、欲语还休的人情,被当时的人做得如此端方自然,让人恨不能穿越到那个时代去,做一日老派食客。
(摘自《今晚报》2017年2月6日)
【小题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满足”“遗憾”在文中指的是什么?________【小题2】第⑨段中加点词语“这些”在文中指的是什么?________
【小题3】请结合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谈谈对第⑨段中加点词语“曲里拐弯”“欲说还休”地理解。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赏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里面的智慧,不比如今顾客与店家一言不合就动粗高明?________
明年我回家
何建明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的家,此后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虽住女儿家,却总是隔三差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尤其不能开那“碰碰车”(后来改成电瓶车),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
③那天,夜幕暗淡的灯光下,陪母亲回老屋,姗姗而行在故乡的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④到了自己家的院子。
⑤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拉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⑥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⑦“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呵,十年了,只是一转眼的工夫!那一年,我带着去采访华西村吴仁宝的任务,顺道赶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当时他无力地朝我挥挥手,说:你的事不能耽误,快去写吧。吴仁宝是我熟人,我们都是干出来的……这一年,父亲走了。七年后,他的熟人吴仁宝也走了。
⑧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放在祭台上……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回到家的孩子。
⑨“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⑩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所有的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放在原位,且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⑪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差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们回来看着舒服。”
⑫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情景……床边是一排梳头柜,也叫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小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⑬“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让我看。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是你的衬衣,没穿两次。”“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看,这是你爹让你从部队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快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整、完好!
⑭“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这个暖水袋吗?
⑮“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她奶奶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⑯“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⑰柔软软、绵温温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心窝。
⑱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⑲母亲惊诧地看着我,问:“你懂啥了?”
⑳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㉑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小题1】从全文来看,第③段加点词语“观现忆往”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________【小题2】请结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赏析第⑩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所有的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放在原位,且整齐而洁净。________
【小题3】第⑯段划线句中加点词语“要”改成“要是”可以吗?为什么?________
【小题4】请结合对上下文文意的理解,谈谈第⑱段中“我”“现在懂了”些什么?________
【小题5】请结合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赏析第㉑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________
5.课外阅读- (共1题)
宋人酤酒
①宋人有酤①酒者,量酒公平②,遇客甚谨③,为④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贮而不售⑤,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⑥怀钱挈⑦壶罋(wěng)而往酤,而狗迓⑧而龁⑨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②夫国亦有狗。有道⑩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⑪,大臣为⑫猛狗迓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为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注释)①酤:卖酒。②量酒公平:分量很足。③谨:恭敬,小心,这里指有礼貌。④为:酿造。⑤不售:卖不出去。⑥孺子:小孩子。⑦挈:携带。⑧迓:迎接。⑨龁:咬。⑩道:本领。⑪万乘之主:指国君。⑫为:是。(1)解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遇客甚谨 遇___________; ②县帜甚高著 县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然贮而不售”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
C.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D.而狗迓而龁之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主之所以为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4)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表达作用?
(5)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韩非子》在说理时的行文特点。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外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