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3353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8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词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mò)然   (wéi)幕   挑拨离(jiān)   相(fǔ)相承
B. (guī)裂  (yǔn)石   不知所(cuò)    不修边(fú)
C. 两(xī)   诬(miè)   怒不可(è) (xiù)首旁观
D. 追(sù)   (liào)望  纷至(tà)来 目(xuàn)神迷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莒县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B. 2019年中外名校大学生赛艇挑战赛在郑州市拉开战幕,一艘艘赛艇犹如离弦之箭,划出一条条洁白的水花,川流不息
C. 宇宙中可见物质远远不足以把宇宙连成一片,如果不是存在一种神秘而不可见的物质,星系早就分崩离析了。
D. 近日,娱乐圈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事件遭到曝光,某些明星为达到偷逃税款等目的,手段极其恶劣,让人叹为观止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B. 随着十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C. 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如何,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D. 中美经贸对话取得积极成果的最根本原因是两国人民和全世界的需求促成的。
4.
下列句中使用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武侠大师”们的一一离去,武侠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江湖”中如何自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C. 有一句名言:“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就是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
D. 新建的公园距离你家就二、三里路,你可以租骑共享单车去那里参观。
5.
下面这些句子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
②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
③广大青年不断锤炼品德修为,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坚定地前行。
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就不可能进步。
⑤古今中外,种种案例启示我们,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④②⑤③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③①④⑤
6.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选出下面对名著描述有错误的一项(   )
A. 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B. 《傅雷家书》可谓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反复告诫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C. 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的形式探讨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的话题。虽然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一个基本理念贯串其中,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去发现、去创造,又要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D.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过茅盾文学奖。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都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孙少安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孙少平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

2.句子默写(共1题)

7.
诗文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3)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诗经》)
(4)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5)知不足,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6)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_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贺敬之《回延安》)
(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10)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鉴赏(共1题)

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小题2】诗中的“欲济无舟楫”“徒有羡鱼情”两句,采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9.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己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侯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小题1】从前两段来看,对说明对象的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 物候变化
B. 物候现象
C. 物候规律
D. 物候观测
【小题2】对第③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B. 下定义、列数字,用数字说话,增强说服力,突出说明语言的准确。
C. 作比较、举例子,把物候与物候学进行比较,突出了物候学由古代演变而来的历史。
D. 作诠释、举例子,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小题3】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寓描写于说明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景象写得生动形象,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兴趣,又给人强烈的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B. 第②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例,用按时间安排农事的顺序来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C. 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物候观测的复杂和灵敏。
D. 选段很多地方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如第①段“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不能去掉,因为前文写的情况只限于这些区域。第③段中的“许多”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辞严密。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麦香时节

邹凤岭

①夏收麦子,秋收稻谷。在老家农村,麦香时节,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也是家乡大地最美时光。入夏后,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田野里大片麦子由青变黄,籽粒渐渐饱满。

②我生在农村,在上学路上,不知见过多少次夏日的麦收,可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麦收的紧张与劳动艰辛。中学毕业回农村那年,跟着父亲的那一次麦收,至今记忆犹新。

③每天清晨,父亲都有下地看庄稼的习惯。那一天,我跟着父亲走在麦地里,看快成熟了的麦子,仿佛走进了一幅无边的画卷。夜里刚下过一场夏雨,拂去了田野上的尘埃,空气里散发出即将成熟麦子的香。

④父亲来到麦田里,心中盘算着麦收前那些需要做的农事。一会儿,父亲的脚步停留在一块长势最好的麦垄旁,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只见他从腰间摸出旱烟斗,装满烟末划着火柴,猛抽上几口,紧接着就抬起脚底,叩去了烟斗里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吹了吹烟斗嘴,重新别在腰间。转过身,对我说:“把那些杂麦穗清除出来,这垄麦子好做秋播的种子。”学着父亲的样子,一遍遍地走在麦田里,回头去望,麦田更加平整、干净了。

⑤那个年代,农村没有机械化,夏收全靠人工。父亲赶在麦子成熟前,有序地做麦收准备。制绳子,是麦收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劳作。挑麦子需要绳子做担兜,耕牛打麦场需要用绳子拉石碾,晒麦场上需要绳子系麦垛等等。早在农闲时节,父亲就将绳捻做好了。收麦前,趁着太阳还未下山,气温下降了些,父亲、母亲和我将原先已做好的绳捻,三股合制成一根小酒盅般粗细的草绳。晚阳下,母亲摇动父亲自制的合绳车,连接绳捻另一头的父亲牵住捻弓“摧绳”,我在中间拿“龙头”(带有三条漕沟的木榔头)。我把“龙头”按在三股绳捻中间,从父亲“摧绳”的一端走到母亲摇绳的另一端,一根长约10米的粗草绳就制成了。父亲制绳,不光是麦收时自家用,还给邻里人家。这样的制绳劳作,要重复地做上几个傍晚。

⑥打谷场是麦收必不可少的场地,秋收后,父亲在原打谷场的地上种上了油莱籽。油莱籽成熟比麦子早许多天,父亲抓紧收获了油莱籽,腾出场地做麦收的打谷场。父亲牵着耕牛先将场地犁耕一遍,然后从河里挑来水,浇湿场地。第二天清晨,父亲叫上我,撒上草木灰,拉动石磙,一遍遍地将打谷场压平压实,一直劳作到正午,才将打谷场做好。麦收前的许多天里,父亲总是不停地忙碌着,直等麦子开镰收割那一天的到来。

⑦那几天里,每天凌晨3点多钟,父亲就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朦胧月光下,父母、还有我,一家人抢收麦子,一刻也不停息。割麦是个体力活、脏活,每拉一下镰刀,就有一股灰尘从枯了的麦秸上散开来。一会儿,我的鼻孔、口里满是吸入的尘灰。麦收时节,太阳很早很早就从东方升起,很晚很晚都不肯下山。炽热的阳光,晒得衣服后背上冒出一圈圈白白的汗渍。还没收割多长时间,我手上就磨起了血泡,疼得往心里钻。我想换个工种,改为挑麦把。可我担子上的麦把,只有父亲的一半多,走在田埂上,好几次摔倒在田沟里。那几天里,我感到特别的累,经过夜以继日的劳作,我家的夏收终于颗粒归仓。

⑧就在这一年,雨季来得特别早。村上人家有的还没来得及收完麦子,一天连着一天阴雨,没有抢收完的麦子,浸泡在了雨水里,麦穗上长出了麦芽,损失惨重。天下着雨,站在窗前远望麦地的我,庆幸父亲对麦收农事的及早安排。

⑨我离开了麦地,去了城里,疲惫还会时常袭来。“莫因一时的懈怠,使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付之东流。”又到麦香时节,耳边再一次回荡父亲的教诲。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小题1】在麦收时节,文中的“我”亲自参与了哪些农事活动,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四件活动。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只见他从腰间摸出旱烟斗,装满烟末划着火柴,猛抽上几口,紧接着就抬起脚底,叩去了烟斗里还带着点点火星的灰,吹了吹烟斗嘴,重新别在腰间。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麦收时节,太阳很早很早就从东方升起,很晚很晚都不肯下山。
【小题4】文中“父亲”是个怎样的人?对文中的父亲,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思?简要回答。

5.对比阅读(共2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B. 凄神寒骨(凄凉,凄苦) 未果,病终(随即,不久)
C. 宴之乐(尽情地喝酒) 水击三千里(拍打水面)
D. 伛偻提携(这里指老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潭西南望    不知人之乐
B. 其境过清    不物喜,不以己悲
C.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记之而去
D. 太守乐其乐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
【小题3】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写潭中鱼的动静状态,直接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B. (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人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 (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12.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2】结合(甲)(乙)两文段的内容与思想,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两位名人共同的政治理想。比较(甲)(乙)两文,写出范仲淹与孟子“忧乐观”的不同之处,用简练语言回答。

6.名著阅读(共2题)

13.
名著阅读。
(1)《名人传》的作者是谁?文中所写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伟人,其共同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文字选自名著①《__________》,说这段话的人是主人公②__________,他在③___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的熔炉中,他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为无产阶级战士,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④__________精神,钢铁般的意志,⑤__________的高贵品质。
1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弟子的著作,《逍遥游》《秋水》都是其中的名篇。
B.古代用地名称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工部”;用字称人,白居易也被好友称作“乐天”。
C.中国戏曲中“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D.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代表小说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7.综合性学习(共1题)

15.
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选择“低碳生活”,学校就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目的。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材料二:关于城镇“不同人群对低碳生活”的调查(共1000人)

认识与行为

低碳理念

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

初中学生

85%

65%

50%

做工人员

75%

70%

65%

退休老人

50%

85%

90%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低碳生活”下个定义。
(2)分析材料二,任选一个角度,得出一点感受或结论。作答格式是“因为……,所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