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6题)
1.
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进入瓶内。
(2)乙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_____)。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牛奶的(_____)。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______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______进入瓶内。
(2)乙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______。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_____)。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要经过重复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______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牛奶的(_____)。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2.
某同学为了认识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利用酒精加热3只试管至煮沸3~5分钟,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组实验中,该同学控制的实验变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肉汤首先腐败的装置是______;保存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你得出保存食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实验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利用酒精加热3只试管至煮沸3~5分钟,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组实验中,该同学控制的实验变量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肉汤首先腐败的装置是______;保存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该实验你得出保存食物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图是两种真菌结构示意图。

(1)回顾观察青霉的实验,图______表示青霉。
(2)青霉是以产生______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3)青霉细胞中_______细胞核,_______叶绿体。(选填“有”或“没有”)

(1)回顾观察青霉的实验,图______表示青霉。
(2)青霉是以产生______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3)青霉细胞中_______细胞核,_______叶绿体。(选填“有”或“没有”)
4.
如图是细菌和酵母菌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菌与酵母菌共有的结构是:[ ]______、[②]细胞膜、 [⑤ ]细胞质。
(2)细菌与酵母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____________,只有______集中的区域。
(3)二者细胞里都没有_____________,其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1)细菌与酵母菌共有的结构是:[ ]______、[②]细胞膜、 [⑤ ]细胞质。
(2)细菌与酵母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细菌没有____________,只有______集中的区域。
(3)二者细胞里都没有_____________,其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5.
你做任何一个动作都会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骨受到牵引;②骨绕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观察屈肘动作图(图),屈肘时肱二头肌处于______的状态,肱三头肌处于______状态。

6.
有位科学家用大鼠做迷宫实验。大鼠从入口进入迷宫后,经过多次“走错路”找到出口并吃到食物。科学家发现,多次训练之后,有些大鼠能很快找到出口,称之“迷宫敏”;有些大鼠却总是要走些死胡同,才能摸索到出口,称之“迷宫钝”。

(1)这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法。
(2)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大鼠经训练完成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一种______________行为。
(3)同种大鼠,有的是“迷宫敏”,有的是“迷宫钝”,这一实验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

(1)这位科学家研究动物行为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法。
(2)从行为获得途径看,大鼠经训练完成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是一种______________行为。
(3)同种大鼠,有的是“迷宫敏”,有的是“迷宫钝”,这一实验发现说明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共1题)
7.
判断题
(1)先天性行为和遗传因素有关,学习行为和遗传因素无关。(______)
(2)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都有寄生和自由生活的种类。(______)
(3)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______)
(4)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都具有三个特征:群体有组织,成员之间有分工并形成等级。(______)
(5)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______)
(6)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______)
(1)先天性行为和遗传因素有关,学习行为和遗传因素无关。(______)
(2)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都有寄生和自由生活的种类。(______)
(3)所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______)
(4)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都具有三个特征:群体有组织,成员之间有分工并形成等级。(______)
(5)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属于两栖动物。(______)
(6)细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一生理过程属于呼吸作用。(______)
3.单选题- (共8题)
10.
秃鹫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将骨从空中扔到岩石上摔碎后再吞食。从行为获得途径上看,与此行为属于同一类的是
A.路旁牛群躲避来往车辆 | B.雏鸡孵出就会跟随母鸡 |
C.幼鸥用喙轻击母鸥求食 | D.蜘蛛织出复杂的蜘蛛网 |
15.
下图是对几种动物的相同点的比较归纳(圆圈交叉部分为相同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Ⅰ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
B.Ⅱ是有性生殖,胎生 |
C.Ⅲ是有辅助呼吸器官的生物 |
D.Ⅳ是体表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
4.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6道)
判断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