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东新泰市九年级下学期学科学习能力成果展示语文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2676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6/7/6

1.选择题(共3题)

1.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对于我这个年已九十且神经衰弱的老人,真像天塌了一样。
B.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C.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D.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见到老师都能亲切问好,而见到烧锅炉的、打扫厕所的和食堂打饭的工人师傅,却都不屑一顾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词性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形容词)
B.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代词)
C.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副词)
D.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是巧妙绝伦。(介词)
3.
下列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C.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D.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句子默写(共1题)

4.
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乐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题文)阅读《桃花源记》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小题1)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划线句中“忽逢”二字,准确地勾勒出幽美的桃花林无意间跳入渔人眼帘的情景,也为引出桃花源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B.第三段“乃大惊”是因渔人的穿着打扮与桃源中人完全不同,令他们感到惊奇异常,形象地表明了源中人与外界隔绝得久远。
C.第三段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为省略句,言简义丰,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渔人。
D.第三段中划线句“不复出焉”说明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小题2】(小题2)(小题2)对于作者所表达的“世外桃源”般社会理想,理解正确的是()
A.逃避现实,不受束缚,我行我素的“世外桃源”。
B.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不能确定的社会理想。
C.带有怀古复古倾向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D.富有前瞻性的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未来理想社会。
【小题3】(小题3)(小题3)对文章的写法和语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此种文体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B.本文叙事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C.本文叙事、摹景状物没有浓墨重彩的烘托和渲染,语言极为精炼简洁而又朴素自然。
D.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详写了发现桃源的过程而略写了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
【小题4】(小题4)(小题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现代文阅读(共3题)

6.
阅读《雪》完成小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小题1】文章标题是“雪”,可是第一段却写了“暖国的雨”,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以暖国的雨的单调来衬托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
B.表达对暖国的雨的遗憾之情。
C.作者信手写来,体现了散文之“散”。
D.写暖国的雨为后面写朔方的雪埋下伏笔。
【小题2】(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美江南的雨,雨死掉后生命并未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生命的升华。
B.作者用朔方的雪的“孤独”来反衬江南雪的温情,用“死掉的雨”反衬南方雪的活力。
C.这句话总结全文,既赞美雨又赞美雪,雪是雨的精魂,雨是雪的坚强内核。
D.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它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题3】(小题3)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象征手法,比如“江南的雪”象征着美好事物和美好的理想。
B.先扬后抑,先赞美了南国的雪,再写北国的雪,突出南国的雪之可爱。
C.托物言志,借朔方的雪来赞美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D.对比和衬托,如朔方的雪与江南的雪形成对比;以雪野的花草衬托雪的洁白美丽。
【小题4】(小题4)江南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江南雪的态度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滋润、美艳;喜爱、怀念B.柔媚、易逝;留恋伤感
C.壮健、坚强;赞美、敬仰D.恬静、美好;向往、追求
7.
阅读《再塑生命的人》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 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②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③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④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⑤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小题1】对选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的第二句话,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用准确的数字从侧面说明了我对那一天的难忘。
B.第①段的最后一句话预示着莎莉文老师的到来为我开启新的生活。
C.选文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我”的苦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挣扎于不幸中的小女孩。
D.选文最后一段对于莎莉文老师的描写,只有“一个陌生人的手”和“紧紧地”拥抱,却揭开了她“爱”的面纱。
【小题2】(小题2)对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B.这句话表达了“我”陷于黑暗的无声的世界的焦躁。
C.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明确人生的方向才能走向成功。
D.这句话与第③段的“愤怒、苦恼”遥相呼应。
【小题3】(小题3)下列诗句与“我”的心路历程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B.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选自《文汇报》2015年5月13日第11版,有改动)
【小题1】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小题3】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
【小题4】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
【小题5】“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语言表达(共2题)

9.
在信息化时代,汉字的电脑输入速度相当快捷,且易保存、修正。因此,不少同学不愿练字了,青少年的汉字书写差得令人担忧。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用简洁的语言劝导不重视书写的同学。
10.
请仿照下面画波浪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我
  ,我

6.作文(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唐朝崔曙《九日登仙台》诗:“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本谓酣畅地饮酒而醉。后以“陶醉”谓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面。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补足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