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6题)
1.
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明和小清对经常路过的池塘一天天变绿产生了兴趣,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池水的表层有许多浮游生物,他们想池水变绿肯定与这些浮游生物有关。
(1)根据上面的材料,他们可能提出哪些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即可)_____。
(2)假如他们想探究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是否与阳光有关:
①请帮他们完成探究方案。
器具材料:大烧杯、普通池水(河水)、富含浮游生物的池水、大纸盒等。
方法步骤:
a.在两只大烧杯A、B中分别倒入半杯普通池水(河水)。
b.在A、B两烧杯中各加入三分之一_____。
c.分别将A、B两烧杯分别放置在_____和_____进行培养,温度均控制在25℃左右。
d.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烧杯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情况,将观察结果记录下表:
②实验现象:照光的池水逐渐变绿;遮光的池水每观察一次颜色变黄一些,几天后水中的浮游生物全部死亡、下沉。
③实验结论:_____。
(1)根据上面的材料,他们可能提出哪些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即可)_____。
(2)假如他们想探究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是否与阳光有关:
①请帮他们完成探究方案。
器具材料:大烧杯、普通池水(河水)、富含浮游生物的池水、大纸盒等。
方法步骤:
a.在两只大烧杯A、B中分别倒入半杯普通池水(河水)。
b.在A、B两烧杯中各加入三分之一_____。
c.分别将A、B两烧杯分别放置在_____和_____进行培养,温度均控制在25℃左右。
d.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烧杯中浮游生物的生存情况,将观察结果记录下表: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照光培养 | 有一点变 | 逐渐变绿 | 逐渐变绿 | 逐渐变绿 | 逐渐变绿 |
遮光培养 | 没变 | 颜色比第一天黄一些 | 颜色比第二天又黄一些 | 颜色比第三天又黄一些 | 几天后水中的浮游生物全部死亡、下沉. |
②实验现象:照光的池水逐渐变绿;遮光的池水每观察一次颜色变黄一些,几天后水中的浮游生物全部死亡、下沉。
③实验结论:_____。
2.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温度对家蚕卵孵化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取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呈紫黑色(这种颜色的卵是已经受精的卵)的蚕卵放到多功能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如表,请回答:
(1)提出的假设是:_____。
(2)这个实验的方案存在什么问题?请指出并加纠正_____。
(3)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_____℃。
(4)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
(5)实验结论是_____。
组别 | A | B | C |
蚕卵数 | 1000 | 1000 | 800 |
培养温度 | 16℃ | 20℃ | 30℃ |
培养湿度 | 75% | 75% | 75% |
孵化出蚕蚁 所需时间 | 10 | 9 | 8 |
孵化率 | 90% | 98% | 68% |
(1)提出的假设是:_____。
(2)这个实验的方案存在什么问题?请指出并加纠正_____。
(3)从实验结果来看,最适宜蚕卵孵化的温度是_____℃。
(4)这个实验的变量是_____。
(5)实验结论是_____。
3.
如图1为某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图,图2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A﹣E”表示生物成分,“甲﹣丁”表示生理或化学反应过程,“→”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作答。

(1)在图1当大量使用农药后,_____体内的农药含量最高。
(2)从图2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_____(填字母),因为只有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丙过程转化为有机物,进行碳循环。
(3)图2中甲过程是指生物进行的_____。
(4)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2分析,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

(1)在图1当大量使用农药后,_____体内的农药含量最高。
(2)从图2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_____(填字母),因为只有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丙过程转化为有机物,进行碳循环。
(3)图2中甲过程是指生物进行的_____。
(4)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发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据图2分析,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
4.
以下是四种微生物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与乙、丙、丁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无成形的_____;请写出图甲中序号6所指的结构名称:_____。
(2)图丁中的a是_____,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3)图中的_____(填序号)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它的生殖方式为_____生殖和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4)以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是:①作为_____参与物质循环;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_____。
(5)图中的乙能产生_____,它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1)图中甲与乙、丙、丁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甲无成形的_____;请写出图甲中序号6所指的结构名称:_____。
(2)图丁中的a是_____,图中的乙、丙、丁都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3)图中的_____(填序号)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它的生殖方式为_____生殖和通过产生a来繁殖后代。
(4)以上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是:①作为_____参与物质循环;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_____。
(5)图中的乙能产生_____,它是一种著名的抗生素类药物,可治疗多种细菌性疾病。
5.
图1和图2分别是关节结构和伸肘动作的产生,请认真看并回答:
(1)图1中标号[1]和[4]的表面覆盖着一层[_____]_____,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_____]_____。
(2)图2中肌肉是由[_____]_____和肌腹组成;我们在做屈肘活动时,舒张的肌肉是[_____]_____,一块肌肉从结构层次上看它属于_____,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_____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1)图1中标号[1]和[4]的表面覆盖着一层[_____]_____,能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把两块骨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是[_____]_____。
(2)图2中肌肉是由[_____]_____和肌腹组成;我们在做屈肘活动时,舒张的肌肉是[_____]_____,一块肌肉从结构层次上看它属于_____,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_____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6.
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动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填序号)。
(2)A动物的呼吸结构是_____,有辅助呼吸器官的生物是_____(填序号)。
(3)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
(4)动物E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
(5)秋风瑟瑟,当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5℃时,兔和青蛙耗氧量的变化分别为_____。

(1)图中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_____(填序号)。
(2)A动物的呼吸结构是_____,有辅助呼吸器官的生物是_____(填序号)。
(3)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是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
(4)动物E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
(5)秋风瑟瑟,当环境温度由25℃下降到5℃时,兔和青蛙耗氧量的变化分别为_____。
A.均减少 | B.均增加 | C.兔增加,青蛙减少 | D.兔减少,青蛙增加 |
2.单选题- (共9题)
13.
猪肉绦虫的繁殖力很强,每个猪肉绦虫可产生700~1000个节片,每个节片可产生50000个受精卵.强大的生殖力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原因是( )
A.后代生活条件适宜,成活率高 |
B.后代生活条件艰苦,成活率低 |
C.后代生活条件艰苦,成活率高 |
D.后代生活条件不稳定,成活率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6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