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
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主人公的相思之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
2.字词书写- (共3题)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仿佛若有光
(2)初极狭,才通人
(3)屋舍俨然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具答之
(6)此中人语云
(7)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3】从选段中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没有战乱。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① 开船,在桥石上一 ②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 ③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④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 | B.渔火点点 | C.月夜行船 | D.水乡夜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
A.点 磕 夹 飞 | B.点 敲 混 飞 |
C.磕 点 混 箭 | D.点 敲 夹 箭 |
A.味觉 视觉 听觉 | B.嗅觉 听觉 视觉 |
C.嗅觉 视觉 听觉 | D.味觉 听觉 视觉 |
A.惊喜 惬意 | B.迷茫 困惑 |
C.沉醉 忘我 | D.惆怅 烦闷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
A.第一段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 |
B.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 |
D.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小题1】请你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一定”的表达作用。【小题2】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决定物供现象来的四个因素,作者为什么要先说纬度,再说经度、高下的差异,最后说古今的差异?请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小题3】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曰,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货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的千年“诗心”。刚播不久的《朗读者》则通过朗读精美的文字,用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① (进而 同时)传播出精神,展现出人生。 ② (介于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翻看的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dàng起伏的情节,随着主持人亲切温和的语调,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静静地倾听与欣赏。这里每个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厉和感受所选,或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心弦。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跌dàng(________)起伏 情不自禁(________) 拨动心弦(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涓涓流淌”中“涓涓”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6.- (共1题)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①,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③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④!(节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⑤)
(注释) 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②蓬户瓮牖(yōu):用蓬草做门,用破瓦罐做窗。③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文人、士大夫。④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⑤此文为元丰六年苏辙去黄州探望苏轼及张梦得时所作,当时苏辙亦遭贬官。【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心乐之
(2)水尤清冽
(3)潭中鱼可百许头
(4)日光下澈
(5)以其境过清
(6)将何往而非病
(7)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小题3】(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在政治上有一些失意,但其心态却完全不同,请具体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