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竭力(jié) 附和(hè) 亵渎(xiè) 无边无垠(yín) |
B.秀颀(qí) 怠慢(dài) 迸溅(bìng) 节衣缩食(suō) |
C.鄙薄(bó) 奇崛(jué) 刹那(shà) 迥然不同(jǒng) |
D.潜溢(qiǎn) 怒吼(hǒu) 丰腴(yú) 汪洋万顷(qǐn)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教授抄袭他人论文,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教育者形象。 |
B.当你对眼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另一种味儿就在你的心头悄悄地潜滋暗长了。 |
C.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美感了。 |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她的自尊心很强,请同学们说话要多留心,以免不要伤害她。 |
B.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性。 |
C.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
D.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
4.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A.“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
B.“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
C.“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 |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④①③。 |
5.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海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文中还讽刺了象征恶势力的狂风、巨浪、闪电、雷声等。 |
B.《石榴》一文不但写了石榴的外在特征,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
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作者赞美白杨树,因为白杨树象征了我国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
D.《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这篇演讲辞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论点,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韩愈的《获麟解》,完成下面小题。
麟①之为灵,昭昭②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③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②昭:明白。 ③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恒有于天下(___________) ⑵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____________)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⑷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共同表达了什么观点?
麟①之为灵,昭昭②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③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②昭:明白。 ③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不恒有于天下(___________) ⑵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____________)
⑶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_) ⑷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角者吾知其为牛 其真不知马也 |
B.以德不以形 不以千里称也 |
C.然麟之为物 然后有千里马 |
D.不畜于家 骈死于槽枥之间 |
⑴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共同表达了什么观点?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苇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笛的合奏。到回家时,每人手举一根用芦枝编织的各样动物,比试各自的杰作。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的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入夏,河边的芦苇会绿得生白,枝干壮实高耸,在烈日煦风中闪亮摇荡。一到夜静,便泛起缕缕清香。我常走近它,凝视它。那种淡定的绿就是一种挺拔,一种生命的热情。苇丛是田野上的青纱帐,渺远深厚,尤其在麦黄天,那是最美的景致。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扑伏弯曲,它们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扑伏着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地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跨,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扎挣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扎挣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绎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忍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透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杆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地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冠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憾。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醒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真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活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在人生的江河上,有无数像芦苇一样活着的人,他们正直谦卑,质朴真实,不畏谗毁,坚贞自守,活得坦然而明亮,也许这就是平凡铸就的生命之美。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的活一生也就够了。
【小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修辞或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苇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笛的合奏。到回家时,每人手举一根用芦枝编织的各样动物,比试各自的杰作。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的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入夏,河边的芦苇会绿得生白,枝干壮实高耸,在烈日煦风中闪亮摇荡。一到夜静,便泛起缕缕清香。我常走近它,凝视它。那种淡定的绿就是一种挺拔,一种生命的热情。苇丛是田野上的青纱帐,渺远深厚,尤其在麦黄天,那是最美的景致。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扑伏弯曲,它们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扑伏着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地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跨,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扎挣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扎挣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绎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忍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透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杆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地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冠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憾。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醒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真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活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在人生的江河上,有无数像芦苇一样活着的人,他们正直谦卑,质朴真实,不畏谗毁,坚贞自守,活得坦然而明亮,也许这就是平凡铸就的生命之美。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的活一生也就够了。
【小题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修辞或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4.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