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微生物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312007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9/4

1.非选择题(共5题)

1.
1347年的一场由________这种病原体引起的鼠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18世纪由_________引起的天花在欧洲大陆的流行,也夺走了150万人的生命;1918年由________引起的流行性感冒从一个美国人发病开始,一个月后席卷全球,导致4000万人死亡;2003的年,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的SARS是由一种新型的有很强传染性的________所引起的。
2.
微生物传染病的病原体一般营________生活,所以需要在宿主体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定居。病原体定居的位置一般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如霍乱弧菌、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选择的场所一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目前,临床上癌症治疗的方法一般是先通过手术切除肿瘤,为杀死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在手术后进行化疗。有同学从资料上获知:二氯二乙胺能够阻止参与DNA复制的酶与DNA相互作用。由此推测: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可作为一种癌症的化疗药物,并就此问题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
实验材料:肝部长有肿瘤的小鼠,二氯二乙胺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含有全部营养物质的细胞培养液,显微镜,细胞计数板,试管,吸管等。
(1)下面为一学生设计的实验内容,请根据科学探究要求把实验设计补充完整。实验操作如下:
①取洁净的培养皿一个,加入适量的培养液;从小鼠肝部切取肿瘤组织并将其剪碎,利用_____酶液处理,使细胞分散开,置于培养皿中培养。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培养皿中吸取等量的培养液置于各试管中,振荡后,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从摇匀的各支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置于细胞计数板内,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板三次,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组别
1
2
3
4
5
二氯二乙胺浓度(mg/mL)
0.1
0.2
0.3
0.4
0
细胞数目(个/mL)
计数板1
318
271
181
89
561
 
计数板2
319
272
183
93
563
 
计数板3
323
267
176
88
556
处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
____
___
____
 
⑤根据表中所测数据,处理后在方框中用直方图直观地呈现:

__________
(2)上述细胞培养液中必需包含细胞生长的营养物质,如:________________等。
(3)①在该实验中,遵循了实验设计的____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____原则。
②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
4.
在大肠杆菌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得到组氨酸缺陷型的大肠杆菌突变株(在缺失组氨酸的培养基中不能生存,缩写为His-),继续培养过程中该突变株可能发生功能恢复(缩写为His)如图所示。(组氨酸的密码子:CAU、CAC;色氨酸的密码子:UGG;苏氨酸的密码子:ACC、ACU、ACA、ACG;终止密码子:UGA 、UAA、UAG)

(1)控制产生组氨酸所需酶的基因中发生突变,据图可知该酶一定含有的氨基酸是_________,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His-突变株中该酶不能被合成的原因是_________。
(2)从培养基的功能分析,第③步使用的缺失组氨酸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该培养基使用前应采用_________法进行灭菌。
(3)第②步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第③步中为了获取单个菌落,可用__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_________培养基表面。采用这种方法接种时需要先灼烧接种环,其目的是_________,一次接种结束时,应该需要灼烧_________次接种环。
(4)一个His+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可以称为一个_________。
5.
常见的酿酒酵母能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木糖发酵。若用转基因技术将发酵木糖的关键基因——木糖还原酶(XYL1)或木糖异构酶基因(XYLA)转入酿酒酵母中,均能培育出能利用木糖发酵产生酒精的酿酒酵母。图表示XYL1基因与细菌pYMILP质粒重组的过程示意图。图中AMPr是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其基因产物可使“碘—淀粉”复合物脱色,从而在含有“碘—淀粉”的固体平板上形成透明圈。转化成功的酿酒酵母中含AMPr基因的重组质粒拷贝数越多,透明圈越大。

(1)据图可知,目的基因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___bp;图中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质粒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能形成重组质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图是四个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酵母菌的菌株(品系),在“碘—淀粉”的固体平板上的生长情况,其中目的基因表达量最高的是________,根据题意,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碘—淀粉”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图是不同温度条件下重组酿酒酵母菌株的木糖异构酶活性。据图推测,此酶最初来自于(_______)
A.嗜热细菌B.大肠杆菌C.葡萄球菌D.乳酸杆

2.实验题(共1题)

6.
回答下列有关微生物的问题。
苯酚(C6H5OH)是广泛存在于化工行业废水中的一种污染物。为了分离和纯化高效分解苯酚的细菌。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相关试验。(实验中的LB培养基能使菌种成倍增加)

(1)该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锥形瓶、培养皿、_________________(写出2种即可,但必须是微生物培养专用)。
(2)理论上,步骤②中的LB培养基含有的营养物质除了碳源外,还有__________等。
A.氮源B.激素C.酶D.生长因子E.伊红美蓝
(3)步骤③培养基成分中的苯酚作为细菌培养唯一的____________;步骤③和④中的培养基最主要的成分差异是后者添加了____________。步骤②、③、④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其具体要求是____________。
(4)经步骤④培养后的菌落如图,则接种时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多次划线后,最终可以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____________。

(5)步骤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经过步骤⑤培养后,应该从残余苯酚浓度___________的培养瓶中再分离、再培养目的菌株。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非选择题:(5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