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届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检测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958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0

1.科学探究题(共3题)

1.
实验一: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该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 (填写编号)。若选择 F 装置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_ (填“a”或“b”)口进入。实验室用 B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
(3)图 C 为实验室用 5% 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装置中小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为配制 3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 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 g。
实验二:鸡蛋主要由蛋壳、蛋壳膜、蛋白、蛋黄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蛋壳的主要成分是 CaCO3, 里面覆盖一层蛋壳膜。嘉宝化学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蛋壳中的 CaCO3 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a.蛋壳经过科学检测其中含 CaCO3的质量分数约为 82%~85%,含蛋白质质量分数 14-17%。b.蛋壳膜中蛋白质含量约为 90%~93%。
(设计方案) 方案一:用“灼烧法”,将该蛋壳放在空气中充分灼烧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测定。
方案二:用“酸处理法”,将蛋壳与稀盐酸反应后再进行吸收转变为碳酸钡进行测量处理。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略)
方案一:称取 12.0 g 蛋壳研磨成粉末置于通风橱中,灼烧至质量不再减少,再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7.16 g。
方案二:用下图所示的连接实验装置,称取 12  g 蛋壳样品进行实验(假设其他成分均不与 HCl 反应,装置内试剂均足量。)

(4)该实验装置的主要缺陷是_____。
(数据处理)
(5)方案一:产生的 CO2 质量_____g,蛋壳中的 Ca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保留一位小数)
(6)方案二:根据方案二的实验内容,请用文字或图表说明该方案的数据处理方法:_____。
(评价反思)
(7)方案二中装置 C 的作用是_____。
(8)方案一测定值与科学检测的数据有较大误差,主要原因是_____。
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探究活动1)证明酸和碱发生了反应小丽同学按图1进行实验,证明了盐酸和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他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探究活动2)能否通过证明有水生成来证明其反应的发生?
(设计实验)小明同学取变色硅胶、无水醋酸和氢氧化钠固体进行如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
(小资料)a.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b.无水醋酸是一种酸,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1)实验①、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入试剂后,要迅速塞紧橡胶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支试管中能证明酸和碱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以按照下表实验方法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说出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再加入少量氧化铜
_______
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了反应
 
3.
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CaO;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猜想三:Ca(OH)2
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反思)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____________,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2)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静置后取上层清液,___________,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结论:白色固体是Ca(OH)2。由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收集装置是_________(选填图中装置序号)。

2.单选题(共14题)

4.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电解水B.石墨转化为金刚石
C.用钛合金制成飞机外壳D.食物腐败
5.
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 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6.
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
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B.密度C.可燃性D.溶解性
8.
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水洗糯米B.刀切肉块C.粽叶包粽D.烧火煮粽
9.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钉生锈B.衣服晾干C.干冰升华D.剪纸成花
10.
下列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本质区别的是(  )
A.粮食酿酒B.铁生锈C.酒精挥发D.镁条燃烧
11.
下列过程中,主要依靠化学变化实现的是
A. 发射火箭B.水车汲水灌溉
C.太阳能供热D.风力发电
1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AB.BC.CD.D
13.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给液体加热    B. 量取液体
C. 稀释浓硫酸    D. 测溶液的pH
14.
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分析该图可推理出的结论是
A.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C.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15.
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振荡试管B.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C.过滤D.稀释浓硫酸
16.
实验时取用液体药品时,液体没有规定用量时,一般取的体积为( )
A.2mL~3 mL
B.1mL~2mL
C.7mL~8mL
D.10mL~11mL
17.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3.填空题(共2题)

18.
饮水与健康息息相关,营养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汽水等碳酸饮料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_____.
(2)大部分碳酸饮料都含有柠檬酸和磷酸,过量摄入会影响某元素的吸收,儿童缺少该元素可能导致佝偻病,该元素为______。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欲配制1000g生理盐水,实验步骤为:计算、________、量取、溶解;在量取水这一步骤中,若俯视读数,所配制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用新鲜水果榨制成的果汁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水、无机盐、糖类和______。
19.
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___。

(2)“管道通”可使堵塞的管道畅通无阻,其有效成分之一为氢氧化钠。在使用时禁止与皮肤接触,其原因是_____。

4.实验题(共1题)

20.
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1)写出仪器名称Ⅰ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氢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氢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__________(填编号)
(3)D装置收集氢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填编号)。
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4)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进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3道)

    单选题:(14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