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的科学研究成果,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
B.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入初中,妈妈对晓雨生活上的照料越来越具体而微。 |
C.从未看到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
D.韩国新总统文在寅上任后搬出青瓦台,这一决定使“青瓦台魔咒”传闻更加扑朔迷离。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汶上和兖州的部分地区安装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破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
B.这轻柔的海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图画。 |
C.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
D.关于《出彩中国人》,看似一场简单的真人秀节目,实则传达了很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
3.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以主人公祥子的奋斗和毁灭作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
B.《伟大的悲剧》作者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
C.《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
D.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丝竹”“桃李”“鸿儒”“博士”来指代音乐、学生、老师和博学多识的人。 |
2.诗歌鉴赏- (共1题)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小题1】“晴山远画眉”一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请简要赏析。【小题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5.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调南安写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动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委:抛弃,扔弃。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小题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斜线(/)给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调南安写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动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委:抛弃,扔弃。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不蔓不枝 蔓:藤蔓 |
B.可爱者甚蕃 蕃:多 |
C.众莫敢争 莫:没有谁 |
D.有囚法不当死 当:应当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水陆草木之花 |
B.无丝竹之乱耳 |
C.孔子云:何陋之有 |
D.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
B.【甲】文中“世人甚爱牡丹”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
C.【乙】为让囚犯免于死刑,周敦颐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囚犯很快就得以赦免。 |
D.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突出周敦颐清正廉洁的高尚节操。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斜线(/)给划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6.
下面是《论语》的六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孝”的,有论述“礼”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⑤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小题1】论述“礼”的语录是(_____)和(______)。(只填写序号)
【小题2】你认同语录中对孝道的说法吗?请结合其中的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①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②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④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⑤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小题1】论述“礼”的语录是(_____)和(______)。(只填写序号)
【小题2】你认同语录中对孝道的说法吗?请结合其中的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贵族没落之后
罗屿
上世纪90年代初5月的一个傍晚,木心正赶去为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授世界文学史,那天阳光极好,木心的心情应当也不错,因为他进门便发了一声感慨:“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木心还将自己的感念写成诗《杰克逊高地》:“......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或许这位老者在心里已原谅了一切。
生于1927年的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只是无论在何种磨难之中,乌镇望族之后的木心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拒斥流俗,不肯被时世同化。就像10岁那年,在已经沦陷的乌镇,木心和其他孩子唯一能做的抵抗行动,就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为此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适龄子弟都来上课。期间,他常常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中,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烛一支,所有时光都用来读书,写文章。
19岁时,木心离开家乡,先到杭州读艺专,后去上海读美专。1947年,一身叛逆的他走上街头参与反内战学生运动,白天闹革命,演讲、发传单,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木心参与学生运动的结果,是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下令开除学籍,后被国民党通缉,不得不避走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但木心的磨难远没有结束。可以想见,这个为文学和艺术而生的人,在“文革”时期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文革”期间,他不能接受陈伯达在一次大会上嘲笑海涅,愤然发声,因而被批斗。
被捕入狱后,别人想看他落魄的样子,他偏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如他所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那时的木心从没有想过一死了之。在他看来,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真正的贵族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加显得贵。”
出狱后,木心被判在上海一家工厂劳改,1977年至1979年再次被软禁。1982年,他旅居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默默著述、绘画,作品逐渐被异国认可。但于故乡,他的名字却少有人知晓,直到他被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发现”。
1989年1月15日,在画家高小华的寓所仙,木心开始了他的第一节文学课。此后的几年,他便开始了一场“文学的远征”。在美国生活期间,木心除了与自己的学生见面,大多时间避人避世,只与文学为伴,他本人秉持的原则是:“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
对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字中读出他的孤峭。作家朱也旷在谈到木心被外界赋予“圣徒”形象时说:“使他超越他人而成为圣徒的,既不是他的禀赋,也不是他的学识,甚至也不是他在逆境中的表现,而是他的心灵,一颗雅尚高洁、向死而生的心灵。”
若木心在世,未见得会欣赏“圣徒”“高人”一类盛誉,他并非文学之神,但经历几多人事浮沉,他始终未曾悖逆自己、悖逆文学,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与最后的大雅。任凭历史的洪流冲刷,真正的贵族不会随波逐流,他们只向内心求生活。
2006年,木心回故乡乌镇定居。回乡第5年,木心去世。在他留下的手稿中有一副对仗工整的遗联,宛如他对自己最后岁月的诠释:“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选自《新周刊》2017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提到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请简要概述他经历哪些磨难?
【小题2】本文是一篇传记,为什么大量引用木心原话和别人对木心的评价?
【小题3】结合木心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贵族没落之后
罗屿
上世纪90年代初5月的一个傍晚,木心正赶去为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授世界文学史,那天阳光极好,木心的心情应当也不错,因为他进门便发了一声感慨:“一路走来,觉得什么都可原谅,但不知原谅什么。”木心还将自己的感念写成诗《杰克逊高地》:“......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或许这位老者在心里已原谅了一切。
生于1927年的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只是无论在何种磨难之中,乌镇望族之后的木心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标准,拒斥流俗,不肯被时世同化。就像10岁那年,在已经沦陷的乌镇,木心和其他孩子唯一能做的抵抗行动,就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为此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适龄子弟都来上课。期间,他常常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中,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烛一支,所有时光都用来读书,写文章。
19岁时,木心离开家乡,先到杭州读艺专,后去上海读美专。1947年,一身叛逆的他走上街头参与反内战学生运动,白天闹革命,演讲、发传单,晚上点上一支蜡烛弹肖邦。木心参与学生运动的结果,是被当时的上海市市长下令开除学籍,后被国民党通缉,不得不避走台湾,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回大陆。
但木心的磨难远没有结束。可以想见,这个为文学和艺术而生的人,在“文革”时期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文革”期间,他不能接受陈伯达在一次大会上嘲笑海涅,愤然发声,因而被批斗。
被捕入狱后,别人想看他落魄的样子,他偏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如他所说:“我白天是奴隶,晚上是王子。”那时的木心从没有想过一死了之。在他看来,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活下去苦啊,我选难的......真正的贵族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一个意大利作家写过,贵族到没落的时候愈加显得贵。”
出狱后,木心被判在上海一家工厂劳改,1977年至1979年再次被软禁。1982年,他旅居美国,之后的一段时间,他默默著述、绘画,作品逐渐被异国认可。但于故乡,他的名字却少有人知晓,直到他被一众旅美的中国艺术家“发现”。
1989年1月15日,在画家高小华的寓所仙,木心开始了他的第一节文学课。此后的几年,他便开始了一场“文学的远征”。在美国生活期间,木心除了与自己的学生见面,大多时间避人避世,只与文学为伴,他本人秉持的原则是:“我养我浩然之气,这股气要用在艺术上,不可败泄在生活、人际关系上。”
对木心的文学成就和文学见解见仁见智,但每个人都可以从文字中读出他的孤峭。作家朱也旷在谈到木心被外界赋予“圣徒”形象时说:“使他超越他人而成为圣徒的,既不是他的禀赋,也不是他的学识,甚至也不是他在逆境中的表现,而是他的心灵,一颗雅尚高洁、向死而生的心灵。”
若木心在世,未见得会欣赏“圣徒”“高人”一类盛誉,他并非文学之神,但经历几多人事浮沉,他始终未曾悖逆自己、悖逆文学,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贵族与最后的大雅。任凭历史的洪流冲刷,真正的贵族不会随波逐流,他们只向内心求生活。
2006年,木心回故乡乌镇定居。回乡第5年,木心去世。在他留下的手稿中有一副对仗工整的遗联,宛如他对自己最后岁月的诠释:“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
(选自《新周刊》2017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第③段提到木心是“经历过时代磨难之人”,请简要概述他经历哪些磨难?
【小题2】本文是一篇传记,为什么大量引用木心原话和别人对木心的评价?
【小题3】结合木心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什么是真正的贵族”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风
莫言
①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抹拖泥带水。
②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③田野里很寂静,坦荡荡地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④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⑤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⑥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篙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⑦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⑧“爷爷,那是什么?”
⑨“风。”
⑩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⑪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⑫(1)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掀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⑬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⑭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查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⑮“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2)“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⑯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⑥段环境描写的描写角度。
【小题4】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有哪些好处?
大风
莫言
①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抹拖泥带水。
②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割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③田野里很寂静,坦荡荡地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④他带着我去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快,牲口也爱吃。爷爷着一把大镰刀,我提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⑤不知何时,天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⑥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篙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⑦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⑧“爷爷,那是什么?”
⑨“风。”
⑩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⑪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⑫(1)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掀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⑬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⑭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查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⑮“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2)“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⑯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小题1】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主要故事情节 | “我”的心理 |
爷爷和“我”一起去割草 | (1) (______) |
爷爷和“我”遇上大风 | (2) (______) |
爷爷和“我”与大风搏斗,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 | 有点懊丧 |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赏析第⑥段环境描写的描写角度。
【小题4】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有哪些好处?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煦的风儿,夹带着丝丝小雨,把春的气息送到每个角落,人们脱去厚重的冬装,换上了色彩斑澜的春服,身轻如燕地走在户外,沐浴着暖暖的春风和缠绵的细雨,尽享春的诗情画意,漫步在山野的小路,红红的杜鹃花在阳光下就像是美丽活跃的小精灵, ① ;又如倒悬的铃铛, ② 。我静静地在她面前伫立,观赏她出类拔粹的美艳,心弦不由被轻轻地拔动。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和煦的风儿,夹带着丝丝小雨,把春的气息送到每个角落,人们脱去厚重的冬装,换上了色彩斑澜的春服,身轻如燕地走在户外,沐浴着暖暖的春风和缠绵的细雨,尽享春的诗情画意,漫步在山野的小路,红红的杜鹃花在阳光下就像是美丽活跃的小精灵, ① ;又如倒悬的铃铛, ② 。我静静地在她面前伫立,观赏她出类拔粹的美艳,心弦不由被轻轻地拔动。
【小题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煦(xù) 斑澜(lán) | B.身轻如燕(yàn) 沐浴(mù) |
C.铃铛(dāng) 伫立(zù) | D.出类拔粹(cuì) 心弦(xuán) |
A.①引来蜂蝶成群飞舞,热闹非凡 ②敲出和谐之音,在风中摇曳 |
B.①热闹非凡,引来蜂蝶成群飞舞 ②在风中摇曳,调出和谐之音 |
C.①热闹非凡,引来蜂蝶成群飞舞 ②调出和谐之音,在风中摇曳 |
D.①引来蜂蝶成群飞舞,热闹非凡 ②在风中摇曳,调出和谐之音 |
6.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