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濒临(bīn) 锃亮(zèng) 翘首(qiào) 黝黑(yõu) 俯瞰(kàn) |
B.炽热(chì) 绯红(fēi) 踱步(duó) 侏儒(rú) 辟谣(pì) |
C.倔强(juè) 窒息(zhì) 颓唐(tuí) 裹挟(xiá) 素湍(tuān) |
D.胆怯(què) 洗涤(dí) 遏制(è) 卑微(bēi) 潜力(qián) |
A.畸型 惮精竭虑 坦荡如砥 无动于衷 摩肩接踵 |
B.暑名 触目伤杯 长途拔涉 筋疲力尽 藏污纳垢 |
C.镌刻 正襟危坐 诚皇诚恐 恹恹欲睡 重峦叠障 |
D.开垦 因地制宜 器宇轩昂 旁逸斜出 杳无消息 |
A.贾岛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诗人”,常在词句上细细推敲,有时其至为一句诗斟酌二三年,真可谓妙手偶得。 |
B.这篇小说的人物富有个性,情节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C.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的可能。 |
D.小明的成绩很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特别是在数学上颇有建树。 |
A.“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这个句子当中“椅子”是宾语中心语。 |
B.“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个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是“执行”。 |
C.“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这句话的主干是“面孔笼罩阴影”。 |
D.“《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这句话中“写实性很强”在句中充当补语。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五经”,“四书五经”是百家的经典著作,是被中国人公认的享有神圣性权威性的经典文献。 |
B.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赞此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
2.诗歌鉴赏- (共1题)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小题1】下列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刘桢,建安七子之一,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题目当中的“从弟”是堂弟的意思。 |
B.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松柏形象。 |
C.本诗属于五言律诗,其中“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一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音韵和谐。 |
D.诗歌的三、四句用了衬托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
【小题3】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作者的用意何在。
3.文言文阅读- (共2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_____________
(2)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说一说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若石(人名)隐于冥山之阴,有虎恒蹲以窥其藩(篱笆墙)。若石帅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敲击出声的器物),日入而燎辉(点燃火把),宵则振铎以乐,植棘树墉(高墙),坎(挖抗)山谷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已者矣。于是弛其机(弓弩),撤其备,墙坏而不修,藩决而不理。无何,有獾(一种猛兽)逐麋来,止其室之隈(房子的拐角处),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獾也,叱之,不走;投之以块,獾人立而爪之,毙。
(节选自刘基《郁离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若石隐于冥山之阴 阴:_____________
(2)自以为虎死无毒已者矣 毒:______________
【小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獾人立面爪之
【小题3】这则故事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请结合故事内容作简要分析。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像酸枣一样活着
①在我的故乡,田边地头、沟沟岔岔,遍生着一丛丛一堆堆的酸枣树。它平常至极,又高贵至极。
②或许是鸟嘴里意外滑落下的一粒籽,一捧贫瘠的土地养育了它,生根,发芽,长叶,开花从此在这里落户安家。
③酸枣树高不足尺,满身硬刺,明知道长不成栋梁高树,却还在努力生长。它默默兀立着,从不需要谁的关照和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地成为一簇怒放的生命。六月间,枣树开花了,小米一般,黄黄绿绿的,如夜空中的繁星,随风散布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随后,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枝叶由绿转黄,树上就结出小小的酸枣,亮亮的,红红的,像珍珠,又像玛瑙。此时,酸枣便成了乡亲们眼中的宝了。
④酸枣质朴无华,价值却很高。树叶可提取酸叶酮,对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核壳可制活性炭,还能当柴烧。果肉可制酸枣面、酿酒、做醋,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特别是加工生产的酸枣仁更是名贵中药材,可养肝安神,宁心敛汁。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心悸,盗汘。酸朿就像一盏灯给乡亲们苦涩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⑤冬日里,天刚蒙蒙亮,父亲就骑上一辆破自行车,带上两条粗布制成的细长口袋,冒着凛冽的寒风出发了。他约上几个人偷偷去外地买枣。北到临城、赞皇,南到邢台、沙河,100公里开外的庄,都留下父亲的足迹。酸枣几毛钱一斤,枣仁几十元一斤,加工后的利润少不了20%,挣得钱相当于生产队工分的10倍。可观的利润让父亲甘冒风险,他从来不是一个胆小的人。
⑥那时饭店很少,即使有,父亲也舍不得进去。他出门带着干粮,午饭时,父亲往往是干咽窝窝头。遇到小河,就砸开冰面,喝一口冰水。粗劣的饭食侵害着父亲的胃。而酸枣产地多在山区,动不动就是几里长的大坡。父亲身高一米八,体重却仅有100斤,竹竿一样弱不禁风。买枣的时候,父亲常常忘记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能多买就多买,能多装就多装。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推着200多斤的枣上坡的,一定是拼尽全身的力气。在推上坡顶的一刻,父亲瘫软在地,急剧的呼吸无情地破坏了父亲的肺。
⑦父亲大口喘息着,并不觉得痛苦。他一定还记得我手腕上的手表吧?月明星稀的打谷场上,父亲用笔在我细细的手腕上画了一个手表,很肯定地说,你以后会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小小的我将信将疑,我不知道身为农民的父亲何以如此肯定呢?但我知道,父亲是个开朗而明媚的人,即使经常为生活发愁,也一直有个美好的希望在心里。
⑧父亲和酸枣加工相依相偎,干了一辈子,真正的退休要从那次晒枣核说起。
⑨当时,父亲把枣核晒在村南的公路上,那是一个坡度很大的陡坡,一半晒枣核,一半过人。谁知天不作美,偏偏遇上连阴雨,一下就是十来天,有时雨大,有时雨小,就没个放睛的时候。父亲一天到晩长在公路边,白天打着伞,凄风冷雨,冻得父亲感冒了。夜晩父亲住在路边的窝棚里,窝棚漏雨,父亲的被褥都湿了。
⑩就是那一次看枣,让母亲痛下决心,坚决不让父亲再干枣仁加工生意。母亲说,钱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为了挣俩钱把命搭进去,那太不值得了。父亲从生意行中退了休,每天在墙根下闲坐,不时咳嗽着,气喘着。有时他又会羡慕别人生意的红火,豪迈地说过几天也拉一车酸枣的话,母亲马上打断他,你忘了那年晒枣核的事了?母亲一揭短,父亲就再也不敢言语了。
⑪又是一年枣花香,枣花小米一般,黄黄绿绿的,村庄里又弥漫着动人的药香。一只斑鸠在鸣叫,它的叫声瞬间压住了风声。过不了多久,鲜红亮丽的酸枣就会挂满枝头,乡亲们又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了。虽然枣仁加工的过程有苦有泪,但枣仁毕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所以,心存感激。
⑫生命,野草一样生生灭灭,读黄了每一片草叶,昨天和今天总是一个样,一个七天接着一个七天的抄袭模仿。人,必须像酸枣一样活着。在黑夜里等待,在狂风暴雨里等待,就算只出现一点点阳光,也想努力朝着那些光生长。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画线句中的“平常至极”与“高贵至极”是否矛盾?为什么?【小题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六月间,枣树开花了,小米一般,黄黄绿绿的,如夜空中的繁星,随风散布着一种沁人心脾的苦香。
【小题3】“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以“像酸枣一样活着”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5】文章结尾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说“人,必须像酸枣一样活着”?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华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依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全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饰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在他们中普遍存在这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中,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和平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束一条缘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种便服更多地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duō)、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衣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和尚们日常穿用。
(选自《中国服饰:异彩纷呈的华夏衣冠》,有改动)
【小题1】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画面看,宋代男子的衣着一般分为哪两类?【小题2】文章第③段写《水浒全传》才进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分析文章第④段加点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要简单朴素的原因有哪些。
5.语言表达- (共1题)
①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高市民精神生活的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②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县人民树立“庆云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③我们要共同维护庆云文明形象,形成助人为乐、和谐友善、扶贫帮困、和诚实守信的社会新风尚。
(1)第①句语序不当,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中成分残缺,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中有一处标点有误,你的修改意见为: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材料二】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旅游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方式之一,全国4A级以上景区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近2亿。但随之而来的是游客对景区的严重破坏。以泰山为例,旅游旺季,清洁工人每天在山上捡拾下来的垃圾超过3吨;有时,工作人员冒着极大的危险到高达数百米的峭壁上去清理游客随手扔下的饮料瓶;而岱庙、红门、南天门等重要历史遗迹,也早已经伤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随处可见。
【材料三】某培训机构兴趣班备受欢迎,2017年暑假共招收学员2000人,其中钢琴、拉丁舞、跆拳道、篮球兴趣班排在前4位,报名总人数超过1600人,而古筝、民族舞、书法等传统艺术则全面遇冷,报名人数不足百人,为“国粹”的京剧兴趣班更是只有尴尬的3人。
(1)材料二、三分别表现出我国文化遗产面临的什么问题?
(2)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一个旅游团到泰山游览,发现某男性游客在游览中想要在某石碑上刻字留念,你该如何劝阻?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