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 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30509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3

1.计算题(共1题)

1.
某同学在学习中建构了“氮及其化合价的价、类关系图”。

(1)图中A 点对应的物质为大气污染物之一,写出其对应的化学式:_____。
(2)写出图中B 点对应的物质化学式:_____,它对应的物质类别是:_____。
(3)浓氨水有挥发性,会挥发出氨气(NH3),标出 NH3中氮元素化合价:_____。
(4)氮气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有 3g 氢气参加反应,理论上生成氨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2.科学探究题(共1题)

2.
学习了氧气的知识,兴趣小组同学对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家用制氧机(如图)的工作原理如下:加压时,装填制氧机内部的分子筛吸附空气中的氮气,制取高浓度氧气;减压时,分子筛将所吸附的氮气排放,整个过程中,分子筛并不消耗。兴趣小组同学用家用制氧机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

(一)实验I:小组同学准备通过以下实验验证所收集的气体是否为纯净的氧气。
(实验记录)取一只 250mL 的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所带气体,然后把一根燃着的木条插入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实验结论)收集的气体是纯净的氧气。
(实验反思)老师指出上述实验并不能证明小组同学所带来的气体一定是纯净的氧气。该实 验不能确定所收集气体为纯净氧气的原因是_____。
(二)实验 II:测定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重复多次。请补充完实验记录。

(实验步骤)
①检查_____。
②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打开止水夹 a 和 b,向 A 中缓慢鼓入一定量气体,露出白磷后,关闭止水夹a 和b,A 中水进入到 B 中,测得B 中水的体积为V1mL。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进行_____操作。B 中水倒吸进入到A 中, 测得量筒中的体积变为V2mL。
⑥计算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步骤③中,仰视量筒读数会使测得的 V1 数值偏低;
B.步骤④中,白磷燃烧时要保持关闭止水夹 a 和 b;
C.步骤⑤中,未冷却至室温会使测得的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偏高;
D.步骤⑥中,求得氧气的体积分数等于
(2)(数据记录)
经测定 V1=210mL;V2 数据如下:
实验次序
1
2
3
4
5
B 中剩余水体积/mL
100
52
49
51
48
 
(数据处理)已知,在如表数据中,第 1 组数据偏差较大,存在明显误差,在数据处理时应删去。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有效数字)
(3)(实验反思)
①家用制氧机制氧气的过程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由于制取成本较高,不适合大量生产,一般用于实验室制取。
③导致第 1 组数据产生较大误差的可能原因是_____。

3.推断题(共1题)

3.
图中 A-F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 A、B 的组成元素相同,A 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16,C、D 和E 为单质;图中“—” 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A 的化学式为_____,C 的化学式为_____。
(2)写出C 和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E 和C 反应时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写出 E→F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简答题(共1题)

4.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生命。
Ⅰ.“生命吸管”可直接将污水净化为饮用水,主要处理步骤与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相似,如图所示:(③中离子交换树脂的主要作用是去除重金属离子、软化水质)
 
(1)②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填字母,下同),④中超滤膜的作用是_____。
A.去除有害菌和部分病毒
B.吸附杂质
C.除去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2)若无生命吸管,取用河水时,要降低水的硬度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活中常采取_____方法。
Ⅱ.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如图 1 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1)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 b 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它具有的一种用途是_____。
(2)图 2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①水的分解过程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填具体的微粒名称)
②结合实验现象,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单选题(共14题)

5.
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挥发性B.氧化性C.密度D.硬度
6.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主要目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
目的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
化作用
探究分子间有间隔
区分硬水和软水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
 
A.AB.BC.CD.D
7.
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
B.能量观:氢气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转化观:汞和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8.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铁B.氧气C.金刚石D.氯化钠
9.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钙离子:Ca+2B.2个氢原子:H2
C.氧化钠中氧元素化合价:Na2OD.3个氯分子:3Cl2
10.
1869年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B.门捷列夫
C.道尔顿D.卢瑟福
11.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A. 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B.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D.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12.
在人体所含的元素中,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A.氢B.氧C.钙D.铁
13.
《茉莉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苏南民歌。茉莉花香气的成分有多种,乙酸苯甲酯(C9H10O2)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乙酸苯甲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苯甲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50g
B.乙酸苯甲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乙酸苯甲酯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 9:10:2
D.乙酸苯甲酯由 9 个碳原子、10 个氢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
14.
常温常压时,由甲烷和另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0%,则另两种气体不可能是(   )
A.H2和COB.H2和C2H2C.C2H2和C2H4D.CO和C2H4
15.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只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B.碳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黑烟
16.
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②可以较好地控制反应速率B.装置②和③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氢气
C.装置②和④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D.装置①和⑤组合可以用来制取氧气
17.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称量固体
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体积
18.
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    )
A.长劲漏斗B.量桶
C.坩埚钳D.椎形瓶

6.选择题(共1题)

19.

根据句意,写出括号内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
It's my cousin's {#blank#}1{#/blank#} (twenty) birthday next week.
The weather in Nanjing is {#blank#}2{#/blank#} (pleasant) in summer. It's always too hot.
People screamed with{#blank#}3{#/blank#}   (excite) when the match began.
He was so tired that he fell{#blank#}4{#/blank#} (sleep) soon after he went to bed.

7.填空题(共1题)

20.
核电荷数为 1~18 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有关问题:

(1)5号元素的元素名称为_____。
(2)仔细观察上表,我们能发现很多规律: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_____相同。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
(3)原子序数为 12 的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_____。
(4)第 35 号元素是溴元素,如图为溴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 x 的值为_____,溴元素应该排在_____元素的下方(填序号)。
A.钠B.硫C.氯D.氩

8.实验题(共1题)

21.
质量守恒定律对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Ⅰ.用如图所示的 3 个实验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填序号),其原因是_____。

Ⅱ.A 图是测定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用来验证质量守恒的实验,试回答:
(1)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在这个实验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
(3)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到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红磷引燃,这里要“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的原因是_____。
Ⅲ.C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Ⅳ.在不同时刻,某反应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 2 倍,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_____。
 
甲的质量/g
乙的质量/g
丙的质量/g
丁的质量/g
反应前
64
10
1
16
t 时刻
32
a
 
 
反应后
0
42
b
48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B.a 等于 32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1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