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氯化铵焙烧菱锰矿制备高纯度碳酸锰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菱锰矿的主要成分是MnCO3,还含少量Fe、Al、Ca、Mg等元素。
②相关金属离子[c0(Mn+)=0.1mol/L]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③常温下,CaF2、MgF2的溶度积分别为1.46×10-10、7.42×10-11。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分析下列图1,氯化铵焙烧菱锰矿的最佳条件是:焙烧温度为500℃。分析选择反应温度为500℃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浸出液“净化除杂”过程如下:首先加入MnO2将Fe2+氧化为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再调节溶液的pH将Al3+、Fe3+变为沉淀除去,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然后加入NH4F将Ca2+、Mg2+变为CaF2、MgF2沉淀除去,两种沉淀共存时溶液中
=_________。
(3)碳化结晶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4)MnCO3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不同价态的锰的氧化物,其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300℃—770℃范围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①菱锰矿的主要成分是MnCO3,还含少量Fe、Al、Ca、Mg等元素。
②相关金属离子[c0(Mn+)=0.1mol/L]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范围如下:

③常温下,CaF2、MgF2的溶度积分别为1.46×10-10、7.42×10-11。
回答下列问题:

(1)“焙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分析下列图1,氯化铵焙烧菱锰矿的最佳条件是:焙烧温度为500℃。分析选择反应温度为500℃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浸出液“净化除杂”过程如下:首先加入MnO2将Fe2+氧化为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再调节溶液的pH将Al3+、Fe3+变为沉淀除去,溶液pH的范围为_________;然后加入NH4F将Ca2+、Mg2+变为CaF2、MgF2沉淀除去,两种沉淀共存时溶液中

(3)碳化结晶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4)MnCO3在空气中加热易转化为不同价态的锰的氧化物,其固体残留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300℃—770℃范围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共8题)
2.
燃烧产生的尾气中含有一定量的NO。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种间接电处理法除去其中NO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它可以将NO转化为NH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连接电源的正极
B. Pt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4eˉ=O2↑+4H+
C. 当NO吸收柱中产生1mol SO32ˉ时,理论上处理的NO气体的体积为8.96L(标准状况)
D. 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A. a连接电源的正极
B. Pt电极B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4eˉ=O2↑+4H+
C. 当NO吸收柱中产生1mol SO32ˉ时,理论上处理的NO气体的体积为8.96L(标准状况)
D. 图中的离子交换膜应为阴离子交换膜
4.
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人称“一带一路”是“现代丝绸之路”,丝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
C.静置后的淘米水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这种淘米水具有胶体的性质 |
D.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可寻找锗、硅、硒等半导体材料 |
5.
由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人工合成的第 112 号元素的正式名称为“Copem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该元素的名称是为了纪念天文学家哥白尼而得名。该中心人工合成 Cn 的过程可表示为:70Zn+208Pb═277Cn + 1n.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上述合成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
B.得到C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7 |
C.Cn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七周期,是副族元素 |
D.![]() |
6.
炭黑是雾霾中的重要颗粒物,研究发现它可以活化氧分子,生成活化氧,活化过程的能量变化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活化氧可以快速氧化二氧化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氧分子的活化包括O-O键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
B. 每活化一个氧分子放出0.29eV的能量
C. 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eV
D. 炭黑颗粒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

A. 氧分子的活化包括O-O键的断裂与C-O键的生成
B. 每活化一个氧分子放出0.29eV的能量
C. 水可使氧分子活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0.42eV
D. 炭黑颗粒是大气中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的催化剂
7.
R、X、Y、Z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R是自然界中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倍。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M)是强电解质,向含Y元素的钠盐溶液中滴加M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R的氢化物可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Y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比R的强
C. 常温常压下,Z的单质一定呈黄绿色
D. X和Z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A. R的氢化物可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Y的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比R的强
C. 常温常压下,Z的单质一定呈黄绿色
D. X和Z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共价化合物
8.
海水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海水中得到粗盐主要是通过蒸发操作实现的 |
B.用澄清的石灰水可鉴别NaHCO3和Na2CO3 |
C.在步骤②中可通过直接加热的方法实现 |
D.在步骤④中,SO2水溶液吸收Br2后,溶液的pH增大 |
9.
为了探究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高温加热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Fe(s)+4H2O(g)
Fe3O4(s)+4H2(g)
B. 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甲
C. 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
D. 实验后,可用铝粉在高温下还原玻璃管中的固体获得铁单质

A. 高温加热装置中发生的反应为3Fe(s)+4H2O(g)

B. 虚线框处宜选择的装置是甲
C. 实验时将螺旋状铜丝加热变黑后再趁热迅速伸入试管中,可观察到铜丝由黑色变为红色
D. 实验后,可用铝粉在高温下还原玻璃管中的固体获得铁单质
3.填空题- (共1题)
10.
化合物A、B是中学常见的物质,其阴、阳离子只能从下表中选择。
(1)若A、B的水溶液均为无色,且A的水溶液呈强酸性,B的水溶液呈强碱性。混合后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及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①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气体电子式为___________
②A、B溶液混合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的水溶液呈浅绿色,B的水溶液无色且其焰色反应为黄色。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后溶液变黄,但A、B的水溶液混合亦无明显变化。
①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经分析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的原因可能有两种: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请用一简易方法证明上述溶液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阳离子 | K+、Na+、Fe2+、Ba2+、NH4+ 、Ca2+ |
阴离子 | OH–、NO3–、I–、HCO3–、AlO2–、HSO4– |
(1)若A、B的水溶液均为无色,且A的水溶液呈强酸性,B的水溶液呈强碱性。混合后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及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①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生成的气体电子式为___________
②A、B溶液混合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的水溶液呈浅绿色,B的水溶液无色且其焰色反应为黄色。向A的水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后溶液变黄,但A、B的水溶液混合亦无明显变化。
①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经分析上述过程中溶液变黄的原因可能有两种: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请用一简易方法证明上述溶液变黄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实验题- (共1题)
11.
某实验小组研究溶液中AgNO3和Na2S的反应。
(1)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a2S溶液pH > 7的原因:________。
(2)实验小组同学认为黑色沉淀中可能含有Ag2O、Ag2S或Ag,设计实验验证。
已知:i.浓硝酸能将Ag2S转化为Ag+和SO42-;ii.Ag2O能溶解在浓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而Ag2S和Ag均不能。
① 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Ag2S。

试剂1和试剂2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1和现象2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 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证实沉淀中不含有Ag2O,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③ 经检验,沉淀不含有Ag。
(3)实验小组同学认为AgNO3溶液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氧化Na2S,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测得电压为a(a>0)。对AgNO3溶液中氧化S2-的物质进行推测:
假设1:0.1mol/L的AgNO3溶液中氧化了S2-;
假设2:0.1mol/L的AgNO3溶液中NO3-氧化了S2-。
利用下图装置继续研究(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①将0.1mol/L的AgNO3溶液替换为_______溶液,记录电压为b(
)。
② 上述实验证实了氧化S2-的物质中一定包含Ag+,其证据是______。
实验结论:AgNO3溶液与Na2S溶液的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有关。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
![]() | 试管 | 滴管 | |
0.1mol/LAgNO3溶液 (pH = 4) | 0.1mol/L Na2S溶液 (pH = 9) | 出现黑色沉淀 |
(1)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a2S溶液pH > 7的原因:________。
(2)实验小组同学认为黑色沉淀中可能含有Ag2O、Ag2S或Ag,设计实验验证。
已知:i.浓硝酸能将Ag2S转化为Ag+和SO42-;ii.Ag2O能溶解在浓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而Ag2S和Ag均不能。
① 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证实沉淀中含有Ag2S。

试剂1和试剂2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1和现象2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 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证实沉淀中不含有Ag2O,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步骤i | 取少量银氨溶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 出现白色沉淀 |
步骤ii | 取少量洗涤后的黑色沉淀,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③ 经检验,沉淀不含有Ag。
(3)实验小组同学认为AgNO3溶液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氧化Na2S,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测得电压为a(a>0)。对AgNO3溶液中氧化S2-的物质进行推测:
假设1:0.1mol/L的AgNO3溶液中氧化了S2-;
假设2:0.1mol/L的AgNO3溶液中NO3-氧化了S2-。
利用下图装置继续研究(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①将0.1mol/L的AgNO3溶液替换为_______溶液,记录电压为b(

② 上述实验证实了氧化S2-的物质中一定包含Ag+,其证据是______。
实验结论:AgNO3溶液与Na2S溶液的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有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单选题:(8道)
填空题:(1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