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能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一面对两面,应将“关键是要”改为“关键是能否”)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缺主语,删掉“使”) |
C.建国六十四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
2.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
B.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C.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
D.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3.
将下面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①给予,是最大的回报。
②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吝啬而贫穷的人。
③你所能给予别人的越多,你生命中所拥有的也就越多。
④要使生命越来越丰富,就要懂得给予。
⑤事实上,当你懂得分享时,你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多。
A.④⑤①③② |
B.①④⑤②③ |
C.④①③②⑤ |
D.①⑤③②④ |
2.字词书写- (共1题)
4.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我合上最后一页,_____(吞 吐 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_____(知识 道理 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2)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____(摇醒 叫醒 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回想此前和此后______ ,(截然不同 大相径庭 天壤之别) 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1)我合上最后一页,_____(吞 吐 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_____(知识 道理 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2)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____(摇醒 叫醒 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回想此前和此后______ ,(截然不同 大相径庭 天壤之别) 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3.诗歌鉴赏- (共1题)
5.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一词有什么寓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小题1】诗歌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一词有什么寓意?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论语》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慍 (2)学而不思则罔 (3)欲学,恐已暮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小题3】在《<论语>六章》中,有一则关于学习方法的表述,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四字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
【小题4】《师旷论学》一文中,晋平公“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结合你对《<论语>六章》中的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的理解,谈谈晋平公还该不该学习。
《论语》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人不知而不慍 (2)学而不思则罔 (3)欲学,恐已暮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小题3】在《<论语>六章》中,有一则关于学习方法的表述,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四字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
【小题4】《师旷论学》一文中,晋平公“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结合你对《<论语>六章》中的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的理解,谈谈晋平公还该不该学习。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春风化雨 高军
①我一直很怀念我的小学老师,一个沉默而倔强的小老太太。她是数学老师,我的班主任。
②我数学智商之弱可以从一件小事看出来,我在银行上过班,数不过来钱。不数不错,一数就错,银行的主任想不通还有能笨到这样的人,天天让我坐在出纳柜台的一角点硬币,大概是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意思。硬币就算错还能错哪里去!银行的同事视我为废物,对我白眼相向。
③我上学时那真是“皮”得很。许多班级的任课老师对我都很头痛,于是我就在各个班级之间“放逐”着。甚至有时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就有老师向我下“放逐令”了:“这个学期你无论如何不能在我班上了,你不走,我走!”起因是我在下课时捉了许多蜜蜂,仔细地把翅膀揪掉,然后用一个玻璃瓶子装起来。我上课不大听课,跟几个差生被老师撵到教室的后面,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别的同学的影响。我上课时把装蜜蜂的小瓶子打开,用一只医用的镊子把蜜蜂的头夹住,蜜蜂的屁股对着前面张红叶的脖子凑过去,然后镊子稍用力,蜜蜂就会把针刺到张红叶的脖子里,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很快地把镊子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因为我周围的同学都莫名其妙地哭过,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被抓了个现行,并且收缴了凶器。放学时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教体育的丁老师逮住我一顿臭揍。好家伙,他的拳头醋钵一般大。就这样,我也跟他对打。后来不知怎么的他把我衣服给撕破了,衣服的一只袖子被撕脱了,半个胳膊露在外面。
④放学以后,老师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老师问我干什么?我说你得赔我衣服。老师被缠得没办法,喊他老婆过来给我缝。
⑤后来这位班主任就把我交到何老师班上来了。何老师刚从外地下放回来,她好像是河北人,一口河北梆子腔,随丈夫转业到这里。她个子不高,才一米五多一点,一点也不像北方人。她人还有一股狠劲,后来我总结,一般个子矮的人都比较有韧性。她天天笑眯眯地看着你,跟你耗着。她走到哪儿,我也得跟到哪儿,跟黑白无常似的。下午放学了,她不许我回家,要我跟她到办公室写作业,一路写到天黑,她什么时候作业改完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低头用红笔飞快地判着作业,时不时用眼睛余光看我一眼,看得人心里一凛。她家住在交通厅,路上有个包子铺。在路上她买两个包子,她的那个是素馅的,我的是肉馅的。我爹比较狠,她知道他脾气不好。一般我爹问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她大多数时间说:“很好,很好,比以前进步一点。”
⑥何老师家访时总是说成绩,说这学期不错,数学考到六十五了,比以前进步了十分,及格了。这是多么大的跨越啊!她用诗人般的语言对我爹描述,你这孩子如果好好培养,上个清华、北大也没问题啊!咱得换换方法,哪能动手就打,你在部队也不能体罚战士对不对?可能是天资拙劣,我的数学到了七十来分,就进入滞涨阶段,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了。何老师是班主任,教数学的。有人就说你费这么大精力带一个差生划不来,她还真红了脸,还跟人吵一架,说:“你怎么能当孩子面这样说话!"后来我工作了,经常还会遇见何老师。她早已退休了。她的个子更矮了,一头银发。她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摘我身上的线头,我就感觉自己像个永远摘不干净的毛线团子。她一边问工作好不好,一边叮嘱我要看点书。她也不说理由,就单单说:“看点书总是好的!”后来她搬到外地的女儿家去,跟女儿一起过了,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如果她健在的话,现在也有八十多了。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上学时那真是“皮”的很。
(2)许多班级的任课老师对我都很头疼,于是我就在各个班级之间“放逐”着。
【小题2】“我”到何老师班上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的何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至少写两点)
【小题4】本文以“春风化雨”为题,有何好处?
春风化雨 高军
①我一直很怀念我的小学老师,一个沉默而倔强的小老太太。她是数学老师,我的班主任。
②我数学智商之弱可以从一件小事看出来,我在银行上过班,数不过来钱。不数不错,一数就错,银行的主任想不通还有能笨到这样的人,天天让我坐在出纳柜台的一角点硬币,大概是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意思。硬币就算错还能错哪里去!银行的同事视我为废物,对我白眼相向。
③我上学时那真是“皮”得很。许多班级的任课老师对我都很头痛,于是我就在各个班级之间“放逐”着。甚至有时一个学期还没有结束就有老师向我下“放逐令”了:“这个学期你无论如何不能在我班上了,你不走,我走!”起因是我在下课时捉了许多蜜蜂,仔细地把翅膀揪掉,然后用一个玻璃瓶子装起来。我上课不大听课,跟几个差生被老师撵到教室的后面,这样可以尽量减少对别的同学的影响。我上课时把装蜜蜂的小瓶子打开,用一只医用的镊子把蜜蜂的头夹住,蜜蜂的屁股对着前面张红叶的脖子凑过去,然后镊子稍用力,蜜蜂就会把针刺到张红叶的脖子里,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很快地把镊子收起来,装作没事人一样。因为我周围的同学都莫名其妙地哭过,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被抓了个现行,并且收缴了凶器。放学时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教体育的丁老师逮住我一顿臭揍。好家伙,他的拳头醋钵一般大。就这样,我也跟他对打。后来不知怎么的他把我衣服给撕破了,衣服的一只袖子被撕脱了,半个胳膊露在外面。
④放学以后,老师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老师问我干什么?我说你得赔我衣服。老师被缠得没办法,喊他老婆过来给我缝。
⑤后来这位班主任就把我交到何老师班上来了。何老师刚从外地下放回来,她好像是河北人,一口河北梆子腔,随丈夫转业到这里。她个子不高,才一米五多一点,一点也不像北方人。她人还有一股狠劲,后来我总结,一般个子矮的人都比较有韧性。她天天笑眯眯地看着你,跟你耗着。她走到哪儿,我也得跟到哪儿,跟黑白无常似的。下午放学了,她不许我回家,要我跟她到办公室写作业,一路写到天黑,她什么时候作业改完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她低头用红笔飞快地判着作业,时不时用眼睛余光看我一眼,看得人心里一凛。她家住在交通厅,路上有个包子铺。在路上她买两个包子,她的那个是素馅的,我的是肉馅的。我爹比较狠,她知道他脾气不好。一般我爹问我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她大多数时间说:“很好,很好,比以前进步一点。”
⑥何老师家访时总是说成绩,说这学期不错,数学考到六十五了,比以前进步了十分,及格了。这是多么大的跨越啊!她用诗人般的语言对我爹描述,你这孩子如果好好培养,上个清华、北大也没问题啊!咱得换换方法,哪能动手就打,你在部队也不能体罚战士对不对?可能是天资拙劣,我的数学到了七十来分,就进入滞涨阶段,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了。何老师是班主任,教数学的。有人就说你费这么大精力带一个差生划不来,她还真红了脸,还跟人吵一架,说:“你怎么能当孩子面这样说话!"后来我工作了,经常还会遇见何老师。她早已退休了。她的个子更矮了,一头银发。她喜欢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摘我身上的线头,我就感觉自己像个永远摘不干净的毛线团子。她一边问工作好不好,一边叮嘱我要看点书。她也不说理由,就单单说:“看点书总是好的!”后来她搬到外地的女儿家去,跟女儿一起过了,我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了。如果她健在的话,现在也有八十多了。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上学时那真是“皮”的很。
(2)许多班级的任课老师对我都很头疼,于是我就在各个班级之间“放逐”着。
【小题2】“我”到何老师班上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的何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至少写两点)
【小题4】本文以“春风化雨”为题,有何好处?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故乡的杨梅 鲁彦
①故乡的食物,我没有比这更喜欢的了。倘若说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这叫作杨梅的果子。
②呵,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惊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
③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呢。这并非是它的壳,而是它的肉。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这满身生着刺的果子是不能入口的了,否则也须用什么刀子削去那刺的尖端的吧?它原本是希望人家爱它吃它的。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留着自身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一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④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变成了黑红。我们说它是黑的,然而它并不是黑的,也不是黑红的,原来是红的。太红了,所以像是黑的。轻轻的咬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已染上了一嘴的红水。说它新鲜红嫩,有有的人也许以为一定像贵妃的肉色似的荔枝吧?嗳,那就错了。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⑤滋味吗?没有十分熟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这甜味可决不使人讨厌,不但爱吃甜味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就连不爱吃甜味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越吃越爱吃。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下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我们知道这个,然而我们仍然爱它,我们仍须吃一个大饱。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
⑥唉,唉,故乡的杨梅呵!
⑦细雨如丝的时节,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的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拿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⑧“生了虫呢……蛇吃过了呢……”母亲看见我们吃得快,吃得多,便这样的说了起来,要我们仔细的看一看,多多的洗一番。但我们并不管这些,它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越吃越快了。“好吃,好吃,”我们心里这样想着,嘴里却没有余暇说话。待肚子胀上加胀,胀上加胀,眼看着一脸盆的杨梅吃得一颗也不留,这才呆笨地挺着肚子,走了开去,叹气似的嘘出一声“咳”来……
⑨唉,可爱的故乡的杨梅呵!
⑩一年,二年……我已有十六七年不曾尝到它的滋味了。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或者杨梅还未成熟,或者杨梅已经落完了。这中间,曾经有两次,在异地见到过杨梅,比故乡的小,比故乡的酸,颜色又不及故乡的红。我想回味过去,把它买了许多来。
(11)“长在树上,有虫爬过,有蛇吃过呢……”
(12)我现在成了大人,有了知识,爱惜自己的生命甚于杨梅了。我用沸滚的开水去细细的洗杨梅,觉得还不够消除那上面的微菌似的。于是它不但不像故乡的,而且简直不是杨梅了。我只尝了一二颗,便不再吃下去。
(13)最后一次我终于在离故乡不远的地方见到了可爱的故乡的杨梅。然而又因为我成了大人,有了知识,爱惜自己的生命甚于杨梅,偶然发现—条小虫,也就拒绝了回味的欢愉。现在我的味觉也显然改变了,即使回到故乡,遇到细雨如丝的杨梅时节,即使并不害怕从前的那种吃法,我的舌头应该感觉不出从前的那种美味了,我的牙齿应该不能像从前似的能够容忍那酸性了。
(14)唉,故乡离开我愈远了。
(15)我们中间横着许多鸿沟,那不是千万里的山河的阻隔,那是……
【小题1】第③至⑤段,作者是从形状、_____、_____这三方面来描写杨梅特点的。
【小题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变成了黑红。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至少答出三点)
【小题4】仿照第④段的写法,描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以表达你对它的喜爱之情。(不少于60字)
故乡的杨梅 鲁彦
①故乡的食物,我没有比这更喜欢的了。倘若说我爱故乡,不如就说我完全是爱这叫作杨梅的果子。
②呵,相思的杨梅!它有着多么惊异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
③它是圆的,和大的龙眼一样大小,远看并不稀奇,拿到手里,原来它是遍身生着刺的呢。这并非是它的壳,而是它的肉。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这满身生着刺的果子是不能入口的了,否则也须用什么刀子削去那刺的尖端的吧?它原本是希望人家爱它吃它的。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留着自身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一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④颜色更可爱呢。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处女的害羞,最后变成了黑红。我们说它是黑的,然而它并不是黑的,也不是黑红的,原来是红的。太红了,所以像是黑的。轻轻的咬开它,我们就看见了那新鲜红嫩的内部,同时我们已染上了一嘴的红水。说它新鲜红嫩,有有的人也许以为一定像贵妃的肉色似的荔枝吧?嗳,那就错了。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水呢。
⑤滋味吗?没有十分熟是酸带甜,成熟了便单是甜。这甜味可决不使人讨厌,不但爱吃甜味的人尝了一下舍不得丢掉,就连不爱吃甜味的人也会完全给它吸引住,越吃越爱吃。它是甜的,然而又依然是酸的,而这酸味,我们须待吃饱了杨梅以后,再吃别的东西的时候,才能领会得到。那时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牙齿酸了,软了,连豆腐也咬不下了,于是我们才恍然悟到刚才吃多了酸的杨梅。我们知道这个,然而我们仍然爱它,我们仍须吃一个大饱。它真是世上最迷人的东西。
⑥唉,唉,故乡的杨梅呵!
⑦细雨如丝的时节,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篮的买了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上。倒上一脸盆,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的放进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脸盆里拿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吐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
⑧“生了虫呢……蛇吃过了呢……”母亲看见我们吃得快,吃得多,便这样的说了起来,要我们仔细的看一看,多多的洗一番。但我们并不管这些,它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越吃越快了。“好吃,好吃,”我们心里这样想着,嘴里却没有余暇说话。待肚子胀上加胀,胀上加胀,眼看着一脸盆的杨梅吃得一颗也不留,这才呆笨地挺着肚子,走了开去,叹气似的嘘出一声“咳”来……
⑨唉,可爱的故乡的杨梅呵!
⑩一年,二年……我已有十六七年不曾尝到它的滋味了。偶而回到故乡,不是在严寒的冬天,便是在酷热的夏天,或者杨梅还未成熟,或者杨梅已经落完了。这中间,曾经有两次,在异地见到过杨梅,比故乡的小,比故乡的酸,颜色又不及故乡的红。我想回味过去,把它买了许多来。
(11)“长在树上,有虫爬过,有蛇吃过呢……”
(12)我现在成了大人,有了知识,爱惜自己的生命甚于杨梅了。我用沸滚的开水去细细的洗杨梅,觉得还不够消除那上面的微菌似的。于是它不但不像故乡的,而且简直不是杨梅了。我只尝了一二颗,便不再吃下去。
(13)最后一次我终于在离故乡不远的地方见到了可爱的故乡的杨梅。然而又因为我成了大人,有了知识,爱惜自己的生命甚于杨梅,偶然发现—条小虫,也就拒绝了回味的欢愉。现在我的味觉也显然改变了,即使回到故乡,遇到细雨如丝的杨梅时节,即使并不害怕从前的那种吃法,我的舌头应该感觉不出从前的那种美味了,我的牙齿应该不能像从前似的能够容忍那酸性了。
(14)唉,故乡离开我愈远了。
(15)我们中间横着许多鸿沟,那不是千万里的山河的阻隔,那是……
【小题1】第③至⑤段,作者是从形状、_____、_____这三方面来描写杨梅特点的。
【小题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它最先是淡红的,像娇嫩的婴儿的面颊,随后变成了深红,像是少女的害羞,最后变成了黑红。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至少答出三点)
【小题4】仿照第④段的写法,描写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以表达你对它的喜爱之情。(不少于60字)
6.综合性学习- (共2题)
9.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翻开七年级上册这本泛着油墨清香的语文教材,我们遇见美不shèng收( )的四时风光,体会亲人之间真挚( )动人的感情,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和友谊。书里有篇幅短小、情感细腻的散文,有质朴刚键、音调铿锵的古诗,这些经典作品不只是语言运用的范例,更是我们与作者对话的桥粱。
(1)在横线上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美不shèng_____收 真挚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改为_____ _____改为_____
翻开七年级上册这本泛着油墨清香的语文教材,我们遇见美不shèng收( )的四时风光,体会亲人之间真挚( )动人的感情,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和友谊。书里有篇幅短小、情感细腻的散文,有质朴刚键、音调铿锵的古诗,这些经典作品不只是语言运用的范例,更是我们与作者对话的桥粱。
(1)在横线上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美不shèng_____收 真挚_____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改为_____ _____改为_____
10.
学校七年级开展了“文学部落”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一起完成下列任务。
(1)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面的材料均选自国学经典,请写出你的阅读收获。
材料一: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材料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材料三:见彼贤则思与之齐。
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怎样读书?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各方面的书都要看,文学、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天文、地理、历史、科普、艺术……都应该成为我们涉猎的对象。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日益完善。
材料二:“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因此,好书总需要反复阅读,这样就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下面的材料均选自国学经典,请写出你的阅读收获。
材料一: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弟子规》)
材料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材料三:见彼贤则思与之齐。
阅读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怎样读书?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各方面的书都要看,文学、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天文、地理、历史、科普、艺术……都应该成为我们涉猎的对象。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日益完善。
材料二:“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因此,好书总需要反复阅读,这样就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