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 恣睢(zī) 豢养(juàn) 箪食壶浆(dān)
B. 拮据(jù) 诓骗(kuāng) 不攻自破(pè)
C. 褴褛(lǚ) 眺望(tiào) 与日俱增(jù)
D. 栈桥(zhàn) 桑梓(xīn) 前赴后继(fù)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低 知识,使自己学识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 。”
A. 吸收 丰富 一事无成B. 汲取 丰富 一无是处
C. 吸收 渊博 一无是处
D. 汲取 渊博 一事无成
A.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C.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D. 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
A.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B.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全区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
C.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D. 受金融危机影响,仅我国广东地区就约有2至3万左右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 ; 。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野芳发而幽香(香气)
B. 伛偻提携(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C. 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D. 苍颜白发(苍老的容颜)
【小题2】下面句子中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B.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D.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自然段写了山间的朝暮四时之景,其中“水落而石出”是写冬景的句子。
B. 选文第②自然段描写了四个场景,用文中的话可以概括为:深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此句以简笔勾勒出太守的形象,表现作者被贬滁州之后内心的郁闷颓唐之情。
D. 选文在语言上骈散结合,大量骈句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韵律美。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①以凤庐道奉檄②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③,而自坐幄幕④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⑤。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日:“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选自《左忠殷公逸事》)
(注释)①史公:史可法,明末抗清英雄。②奉檄(xí),奉上级命令。③更休:轮流休息。④幄(wò)幕:(军用的)帐篷。⑤番代:轮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①辄数月不就寝(________)
②或劝以少休(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小题3】选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史可法的严于治军、忠于职守的?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概括。【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面线的句子。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选文第②段写人们只能“望枣兴叹”“无可奈何”,是因为枣子虽然健壮蓬勃,红色诱人,却只能被挑着口腔的神经而不能亲自品尝。
B. 第③段中“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枣树的活泼的形象,也表现了枣树的轻佛。
C. 第⑥⑦自然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由叙写与枣树相遇的经历和失意惋惜的心情,转入对枣树所引发的情境的思索。
D. 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补充说明枣树的内涵,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E. 本文由物及理,将描写枣树的形象、记叙自己的经历、抒发情感和思考生命等多种表达方式等融为一体,给我们许多生命的启示。
【小题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
会呼吸的建筑
吴旭阳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选文第③自然段中面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下定义、打比方 |
B.举例子、分类别 |
C.打比方、举例子 |
D.分类别、下定义 |
A.第①自然段说明“仿生建筑”已经优雅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
B.第③自然段介绍的“向日葵建筑”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 |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一般”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
D.选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说明了我们的城市建筑都是仿生建筑。 |
4.名著阅读- (共2题)
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监狱中,艾青是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①______》,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②_____深深的热爱和无尽的怀念。
A扯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自从你受官司,俺又无处去救你。打听的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说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了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厮两个。”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教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A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涵家不看兄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利做肉蓄!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
(1)选文中的A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他的名字是______。(2)请概括人物A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答出两点即可)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阅读下面有关共享单车的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材料一)在天津,2017年年初的第一个网红非“共享单车”莫属。如今,它已经成了,不少天津人的生活必备,在光复道、滨江道等重要街道,景点、商场等重要节点上,都已经有了共享单车的身影。
(材料二)北京也曾遇到过共享单车被集体上镇的情况。除了大量“乱堆乱放”带来的文明尴尬,共享单车还遭遇着管理的困境。有的共享单车经常因违规停车而占用育道、占用公共资源。
(材料三)共享单车在帮助我们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丢失车座、车胎被破坏、二维码被毁等。
(材料四)许多使用者也在找车过程中感到很郁闷。在大理道,一位学生站在一辆“小绿”旁,正对着自行车扫码。“我已经骑过两次了,骑行倒是挺方便,但是经常是按地图显示找车,却根本找不到车。就像今天上午,我看APP定位上显示周围有好几辆自行车,但是我找了一整条街才找到一辆。”这位同学无奈地说。
(材料五)共享单车主流的车锁分为“智能镇”和“机械镇”,机械锁仅需手动输入密码即可开锁,每辆车与一个密码对应,这也造成很多人即使不通过软件消费只要记住单车密码就可随意使用了。在网上已经存在多个“密码共享群”,单次开锁5毛,6元可“包月”,严重干扰了共享单车的生态链。
(1)某同学要写一篇关于“共享单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的文章,以上与主题无关的一则材料是______。(2)结合上面的材料,请分条概括共享单车现存的四种问题,每条不超过10个字。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