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程题- (共2题)
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写出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④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

已知: CuO + H2SO4
(1)过程Ⅰ中氧化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过程Ⅱ充分反应后,还应有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
(3)过程Ⅲ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计算题- (共1题)
(1)你认为用以上药品和仪器能测出铜的质量分数的是_________ 合金。
(2)取该合金的粉末32.5g与足量该硫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g气体。请你计算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
3.推断题- (共1题)
实验中的每一步均有明显现象。其中紫色石蕊溶液遇C溶液变红,C溶液与A、B反应时均产生无色气体。A溶液与D溶液、E溶液反应时均产生白色沉淀,且反应类型相同。

(1)A溶液遇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A溶液一定呈___性(填“酸”或“中”或“碱”)。
(2)A溶液与D溶液反应时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___,D的常见用途有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3)C溶液与B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在A溶液与D溶液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C溶液,测得反应后的溶液pH< 7,则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0题)

选项 | 甲物质 | 乙物质 | Y轴表示含义 |
A | 二氧化锰 | 过氧化氢溶液 | 二氧化锰的质量 |
B | t℃的水 | 硝酸钾 | t℃的硝酸钾的溶解度 |
C | 氢氧化钠溶液 | 稀盐酸 | 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 |
D | 饱和石灰水 | 生石灰 | 溶液的质量 |
A.A | B.B | C.C | D.D |
③NaHSO3+NaOH═Na2SO3+H2O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②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
B.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Na2SO3 |
C.NaH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 |
D.反应①说明SO2与CO2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A.依据溶解度曲线可判断,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 |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 |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
5.选择题- (共9题)
56+37﹣80+16= | 31.5+5= | 12﹣1.1= | 1.2×0.2= |
2.87÷0.7= | 1÷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30÷50= | 0× {#mathml#}{#/mathml#} = |
25×8=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56+37﹣80+16= | 31.5+5= | 12﹣1.1= | 1.2×0.2= |
2.87÷0.7= | 1÷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30÷50= | 0× {#mathml#}{#/mathml#} = |
25×8= | {#mathml#}{#/mathml#} = | {#mathml#}{#/mathml#} = |
6.填空题- (共9题)
(1)氢氧化钠能杀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它的俗名为 。
(2)二氧化氯(ClO2)可用于饮用水的杀菌消毒,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1)食品包装中常填充N2以防腐,是由于N2的化学性质_____。
(2)向鱼缸内加入少量双氧水,会缓慢产生O2,从而增加鱼缸内的溶氧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黄金饰品 | B.铝蒸锅 | C.铜导线 |
(3)我国之所以能在公元前6世纪就发明生铁冶炼技术,主要得益于我国很早就发明了比较强的鼓风系统和比较高大的竖炉(如右图)。该装置可用于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写出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走进科技馆我们会看到“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氢的储存运输—燃料电池驱动转盘转动”的全过程(如右图),同学们可按照指示顺序,依次按下启动按钮,观察各步的现象。当同学们按下第一个按钮时,模仿太阳光的灯亮起,光线照到前方的光伏板上发电,利用电能电解水,利用该装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中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 。
技产品,利用水培技术建立空中花园,形成立体种植。园区生产过程应用到大量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如营养液的配置、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来选种等。工作人员要配制100 g 20%的NaCl溶液,请你帮助他们解答以下问题。

(1)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为 。
(2)在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氯化钠的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的操作是 。
(3)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
(1)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氢氧化钙常用作建筑材料,因为其吸收二氧化碳会变得坚固,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若在a处放置红磷,在Y型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要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应在a处加入 。
(1)下列用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填序号)。

(2)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 (填“调大”或 “调小”)。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
① 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② 将NH3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4NH3 + 3O2

7.实验题- (共2题)

实验一:若乙中盛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关闭K1,打开K2,通入潮湿的CO2气体,紫色纸花不变色,则甲中所盛试剂可能是 。关闭K2,打开K1,通入潮湿的CO2气体,紫色纸花变红,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纸花变红的原因 。
实验二:若甲中盛有100mLNaOH溶液,乙中盛有100mLCa(OH)2溶液。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①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

(查找资料)
①取暖袋由原料层、明胶层、无纺布袋三部分组成。原料
层中的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铁粉、活性炭、蛭石、可溶
性无机盐、吸水性树脂(含水)。
②蛭石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保温材料,起保温作用;吸水性树脂可反复释水、吸水,起吸水、保水的作用;二者均不参加化学反应。
③使用时应注意事项:不使用产品时请勿拆开密封包装。
(提出猜想)
①可溶性无机盐可能是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一种或几种。
②取暖袋发热时,可能是铁粉、氧气、无机盐、水、活性炭几种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准备)
用NaCl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确定无机盐的成分小明查阅
了如下资料。
| NaCl溶液 | Na2SO4溶液 | Na2CO3溶液 |
加入稀盐酸 | 无明显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现象Ⅰ |
加入B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产生白色沉淀 | 产生白色沉淀 |
加入AgNO3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略呈浑浊 | 产生淡黄色沉淀 |
(1)现象I是 。
(2)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混合发生复分解反应,则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 。
(实验过程)
分别取没有使用的取暖袋和失效后的取暖袋中的黑色粉末完成以下实验,探究无机盐的成分及参加反应的物质。
序号 | 加入试剂及操作 | 没有使用的暖袋 | 失效后的暖袋 |
I | 加入足量水观察 | 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 无色溶液,大量固体在烧杯底部 |
Ⅱ |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 无变化 | 无变化 |
Ⅲ |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 | 无变化 | 无变化 |
Ⅳ | 取I中上层清液,向其中滴加AgNO3溶液 | 白色沉淀 | 白色沉淀 |
Ⅴ | 另取黑色粉末加入足量盐酸 | 大量气泡,溶液呈浅绿色 | 无气泡,溶液呈黄色溶液 |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取暖袋中无机盐的成分是 。
②取暖袋发热时,原料层中一定参加反应的物质是 。
(4)小明提出,氧气是否参加了反应?请你帮小明设计一套装置,装置图为 ,证明氧气参加了反应。
(反思与评价)
(5)IV中的现象判定无机盐未参加反应。他的结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并解释原因: 。
-
【1】题量占比
流程题:(2道)
计算题:(1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9道)
填空题:(9道)
实验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