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中段检测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41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15

1.科普阅读题(共2题)

1.
氦气(He)在空气中含量甚微。通常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为0.1785g/L,大约是氢气的2倍,空气的七分之一。氦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燃、不易爆,使用十分安全。近年来,在塑料及合成纤维工业中,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工艺:将气的微泡入塑料或合成纤维,制成特别轻盈的泡沫塑料或纤维。例如风靡一时的“太空服”,轻巧、保暖性好,就是因为它的纤维中含有氦气微泡氦气也可作为焊接金属和治炼金属时的保护气在标准大气压下,液氦的沸点是268.9℃,固态的熔点为-272.3℃,它与“绝对零度”(-273.15℃)仅一步之遥,因此,液氦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冷的液体”了液氦的这种超低温特性,在生产与科学研究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依据短文回答问题:
(1)氦气代替氢气灌充飞艇,利用氦气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已学知识,下列对氦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氦气属于稀有气体
B.液氦的沸点是-268.9℃
C.氦气可作为保护气是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
D.液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冷的液体”是因为其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与绝对零度接近
(3)通过阅读你已了解氦气的一些用途,除此之外,请举一例氦气可能的用途:_______
2.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饮用桶装水网上盛传“千沸水”(指反复多次烧开的水)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摄入一定量可导致中毒此外,亚硝酸盐在人体内还能形成强致癌性物质一亚硝胺,饮用会致癌。这是真的吗?
问题:加热次数对亚硝酸盐含量是否有影响?
查阅资料:我国在《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亚硝酸盐(以NO2计)的含量规定为小于5μg/L。
进行实验:(1)取新鲜的桶装水放置在饮水机上,测定36h内反复加热(共计181次)的水样,亚硝酸盐含量(以NO2计)检测结果如下表:
加热时间/h
0
1
3
6
12
24
36
含量/µg/L 
0.67
0.73
1.12
1.23
1.81
2.44
3.53
 
(2)取检验合格的14桶桶装水分两组(每组7份)静态放置,进行存放环境检测,亚硝酸盐含量(以NO22.5计)检测结果如图。

已知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摄取亚硝酸盐的途径是蔬菜,通过人体唾液的转化,间接进入人体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在300mg/kg,人并没有因为食用蔬菜而导致亚硝天酸盐中毒,由此可知“千沸水”中的亚硝酸盐不足以使人中毒。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亚硝酸盐能致癌,在正确使用饮水机的前提下,“千沸水”不会致癌。反复煮沸的水,只是活性降低了,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
请依据以上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表中数据,煮沸的水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图可知,存放桶装水时,为降减低亚硝酸盐的产生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3)你认为“千沸水”可以饮用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探究题(共2题)

3.
下图是有关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红磷燃烧产生人量的白烟,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瓶中的水吸收白生成了偏磷酸(HPO3),偏磷酸中磷元素化合价是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甲图完成实验,实验测定数据如表:(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
组别
1
2
3
4
5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忽略原瓶中的少量水)
21
19
22
15
20
 
分析实验数据,第1、2、3、5组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___,第4组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写一种)。
实验二:如图乙所示市售“暖宝宝”中发热剂的主要成分是:铁粉、炭粉、水和食盐等,其中的铁粉、水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较缓慢的氧化反应。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小明用配制的发热剂涂抹在集气瓶内壁(如图乙装置)进行实验,这样做增大了铁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了反应,使瓶内__________________减小,通过测定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得出了结论。结论分析:在上述两个实验的操作都正确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实验的测量结果,第二个实验的测量结果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更接近推测其主要原因合理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避免磷燃烧产生的白烟散逸到空气中
B.由始至终都处于密闭的体系中进行,读数更准确
C.避免插入燃烧匙的时候,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散逸到空气中
4.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1)小明要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和氢元素,如图1完成实验,请你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一个干冷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
烧杯内的有水雾,感觉烧杯发烫
蜡烛燃烧后生成______,
证明蜡烛中含有_____元素。
2.取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
蜡烛燃烧后生成_________,
证明蜡烛中含有______元素。
 

(2)小德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着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可观察到蜡烛最终熄灭
B.最终杯内液面高于碗中液面
C.该方法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如图3,小茵利用O2传感器在密闭容器内测定蜡烛燃烧过程中O2的体积分数,观察图4的实验结果,可知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_%,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___%。相同实验条件下,小茵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进行测定,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30%,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跟前次实验一样,你猜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断题(共1题)

5.
已知A、B、C、D、E分别代表五种不同的物质,A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物质,D和E是具有相同元素的化合物。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你现有知识回答:
(1)变化①②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A是一种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化合物 d.单质
(3)变化③还需要一种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变化④发生分解反应需要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变化⑤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共18题)

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
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对于某一化学反应可选择不同的催化剂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都不变
8.
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氢气+ 氧化铜铜 + 水
B.碱式碳酸铜氧化铜 + 水 +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氧化铁二氧化碳 + 铁
D.镁+氧气氧化镁
9.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FeB.AlC.SiD.O
10.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碘元素部分信息及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碘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碘离子的离子符号为I+
C.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3
D.已知碘单质的化学式为I2,则碘单质是由碘分子构成的
11.
蛋白质是由丙氨酸(C3H7NO2)等多种氨基酸构成的。下列关于丙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丙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
B.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9
C.一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1个氧分子
D.丙氨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C:H:N:O=36:7:14:32
12.
下列微粒符号中,对“2”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2Ag+——表示2个银原子
B.2Si——表示2个硅元素
C.S2———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H2O——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13.
下列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氖气Ne2B.氧化铝AlOC.氢氧化铜 CuOHD.硫酸锌ZnSO4
14.
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全面的是
A.图中排水集气法:集气瓶中的水排尽空气且便于观察气体何时集满
B.图中进行铁丝燃烧实验:瓶中的水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
C.图中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的水只用于吸收放出的热量
D.图中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烧杯中的水用于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并得出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比例
15.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将肥皂水滴加到软水中,振荡,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16.
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
B.装好药品后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C.加热时,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移出导管
17.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的种类是有限的,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是无限的
B.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会发光、发热
C.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进行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D.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18.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方法或试剂
 A
二氧化碳和氮气
 点燃
 B
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锰 
 C
氯酸钾和高锰酸钾
观察颜色 
 D
水和酒精
闻气味
 
A.AB.BC.CD.D
19.
为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采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瓶1和瓶2中所装试剂均为澄清石灰水
B.吸气时,应将A打开、B关闭,呼气时,则相反
C.吸气时,瓶1试剂中出现气泡,液体变浑浊
D.通过瓶1和瓶2中的不同现象,证明人体呼出的CO2含量明显高于空气中CO2
20.
下列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作为一种化学物质,能参与很多反应
B.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
C.水在蒸发时,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
D.天然水经过自来水厂净化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21.
运送酒精的车辆上,应该张贴的图标是
A.AB.BC.CD.D
22.
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A.标签受损B.烫伤手
C.液体飞溅D.读数偏小
23.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用100mL量筒量取9mLNaCl溶液
B.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必须用水清洗,以免污染整瓶试剂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
D.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即可

5.填空题(共3题)

24.
在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装有催化剂,下图为尾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的微观过程,请回答:

(1)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反应I中,有______种分子发生了变化,在该反应中属于单质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3)反应Ⅱ中若有14g一氧化碳发生反应,其中的碳元素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4)由图中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种类不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
25.
下图为元素A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_____个质子,_______个中子。
(2)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信息,可知A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该元素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第2周期
3Li

6.941
4Be

9.012
5B

10.81
6C

12.01
7N

14.01
8O

16.00
9F

19.00
10Ne

20.18
 
(3)以碳12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一种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计算该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只列出计算式)。
26.
请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空
(1)2个氯离子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钙_____________;
(3)溴化钾_____________;
(4)SO3_____________;
(5)BaSO4_____________;
(6)NH4NO3_____________;

6.实验题(共1题)

27.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的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
(2)若要制取并收集得到较干燥的氧气,从A~E装置图中选择_________(填序号)并组装装置,选择该收集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实验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具体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若要从实验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二氧化锰(已知混合物中其他成分均可溶于水),则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在该实验操作过程中,除了玻璃棒外,还需要补充的玻璃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普阅读题:(2道)

    科学探究题:(2道)

    推断题:(1道)

    单选题:(18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