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合金可能由铜与镁、锌中的一种组成,现欲测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合金样品30g放入烧杯中,让后将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依次加入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
(1)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
(2)该合金除铜外,另一种金属是 。(写出过程)
(3)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请计算:
(1)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
(2)该合金除铜外,另一种金属是 。(写出过程)
(3)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简答题- (共1题)
2.
鱼塘供氧时常向水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钙(CaO2)。
(1)将该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2CaO2+2H2O=2 + O2↑。
(2)若向水中投入72g CaO2,能生成氧气多少克?
(1)将该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2CaO2+2H2O=2 + O2↑。
(2)若向水中投入72g CaO2,能生成氧气多少克?
3.单选题- (共7题)
3.
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氧化反应,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CO
COad O2
2Oad COad + Oad→CO2(式中标有ad的物质表示吸附在金属铂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COad不是同种物质 |
B.该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
C.从反应效果看,CO与O2不用点燃反应也能进行 |
D.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汽车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
5.
右图1表示“M与N为并列关系”,右图2表示“M与N为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右图3所示关系的是( )

| X | Y | Z |
A | 溶液 | 溶剂 | 溶质 |
B | 分子 | 原子 | 离子 |
C | 饱和溶液 | 不饱和溶液 | 浓溶液 |
D | 氧化物 | 酸、碱、盐 | 化合物 |

A.A | B.B | C.C | D.D |
8.
右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
B.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Na+和OH- |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
D.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则此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36:883 |
4.选择题- (共10题)
5.填空题- (共3题)
20.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水是由 构成的。
(3)从资源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右图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B.利用右图装置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D.利用右图装置能对水杀菌消毒
(4)从变化角度看:
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最理想的能源——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mL。
②甲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一定质量的甲和48g乙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乙完全反应时,可生成44g丙和36g丁。

则甲中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A.C:H=12:1 B.C:H=3:1 C.C:H:O=6:1:8 D.C:H:O=3:1:4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水是由 构成的。
(3)从资源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右图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B.利用右图装置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D.利用右图装置能对水杀菌消毒
(4)从变化角度看:
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最理想的能源——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mL。
②甲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一定质量的甲和48g乙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乙完全反应时,可生成44g丙和36g丁。

则甲中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
A.C:H=12:1 B.C:H=3:1 C.C:H:O=6:1:8 D.C:H:O=3:1:4
21.
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1)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2)在装有100g NaOH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100g冰水并充分溶解后测定溶液温度为10℃,此时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使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 利用用(2)中所得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入试剂A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滤液1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 | 0 | 10 | 20 | 40 | 60 | 80 | 100 |
NaOH溶解度(g/100g水) | 42 | 51 | 109 | 129 | 174 | 314 | 347 |
A溶解度(g/100g水) | 0.18 | 0.17 | 0.16 | 0.14 | 0.12 | 0.095 | 0.07 |
(1)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
(2)在装有100g NaOH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100g冰水并充分溶解后测定溶液温度为10℃,此时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使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3) 利用用(2)中所得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②滤液1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2.
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由H、C、O、Cl、Na、Ca、Cu、Fe中的元素组成。

(1)利用图一进行实验
①若B为不溶水的白色粉末,将A溶液滴入后产生气泡,则B的化学式为 ;
②若将A溶液滴入到C粉末中,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若将蓝色D溶液滴入到E粉末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图二进行实验
挤压胶头滴管将F溶液滴入到盛有H的锥形瓶中,可观察到气球胀大,得到K溶液,K溶液可继续与H反应生成M,其中K与M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利用图三进行实验——“发射火箭”
表演时,挤压胶头滴管,套着塑料火箭的轻质细木棒向上冲出,完成发射。则锥形瓶中的固体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能是上述物质中的:

(1)利用图一进行实验
①若B为不溶水的白色粉末,将A溶液滴入后产生气泡,则B的化学式为 ;
②若将A溶液滴入到C粉末中,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若将蓝色D溶液滴入到E粉末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利用图二进行实验
挤压胶头滴管将F溶液滴入到盛有H的锥形瓶中,可观察到气球胀大,得到K溶液,K溶液可继续与H反应生成M,其中K与M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利用图三进行实验——“发射火箭”
表演时,挤压胶头滴管,套着塑料火箭的轻质细木棒向上冲出,完成发射。则锥形瓶中的固体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能是上述物质中的:
序号 物质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液体 | | | | | |
固体 | | | | | |
6.实验题- (共4题)
23.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甲同学认为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利用Ⅰ、Ⅲ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关闭K、K1、K2,用凸透镜引燃B中的白磷,待冷却后打开K2,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可以利用Ⅰ、Ⅲ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若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_______;
②若广口瓶B中盛放二氧化碳,A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盛放稀盐酸,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甲同学认为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利用Ⅰ、Ⅲ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关闭K、K1、K2,用凸透镜引燃B中的白磷,待冷却后打开K2,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可以利用Ⅰ、Ⅲ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若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_______;
②若广口瓶B中盛放二氧化碳,A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盛放稀盐酸,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A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 ____ ___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___ ____。
(3)小明按C图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炸裂,其可能的原因是___ ____。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他将镁和不同含碳量的铁 (镁和铁直径均为0. 4mm)放入氧气中燃烧,并将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①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

(1)A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A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 ____ ___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___ ____。
(3)小明按C图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炸裂,其可能的原因是___ ____。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他将镁和不同含碳量的铁 (镁和铁直径均为0. 4mm)放入氧气中燃烧,并将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物质 | 镁 | 含碳0.05%的铁 | 含碳0.2%的铁 | 含碳0.6%的铁 |
燃烧时 的现象 |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 (未填) |
①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
25.
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右图所示实验。

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甲中反应方程式为 。
(1)若比较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长颈漏斗中的现象是 ;
(3)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右图所示实验。

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甲中反应方程式为 。
(1)若比较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若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长颈漏斗中的现象是 ;
(3)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26.
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⑴写出试管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⑵当看到不同现象时停止通气体,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并将废液进行过滤,同学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②Na2CO3+CaCl2=CaCO3↓+2NaCl
(猜想假设)甲同学认为:只含有氢氧化钠
乙同学认为:只含有碳酸钠;
丙同学认为: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丁同学认为: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分析讨论)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并说明理由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分析)甲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你认为甲同学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反思拓展)
下列实验方法可以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的是 (填字母)。

⑴写出试管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⑵当看到不同现象时停止通气体,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并将废液进行过滤,同学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②Na2CO3+CaCl2=CaCO3↓+2NaCl
(猜想假设)甲同学认为:只含有氢氧化钠
乙同学认为:只含有碳酸钠;
丙同学认为: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丁同学认为: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分析讨论)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并说明理由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滤液于试管中, | | 猜想正确 |
(实验分析)甲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成立 |
你认为甲同学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反思拓展)
下列实验方法可以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的是 (填字母)。
A.放置在空气中 | B.观察颜色 | C.加水溶解 | D.利用溶解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