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北京市朝阳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8224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2/5/17

1.计算题(共1题)

1.
某合金可能由铜与镁、锌中的一种组成,现欲测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取该合金样品30g放入烧杯中,让后将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依次加入该烧杯中,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
(1)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2)该合金除铜外,另一种金属是 。(写出过程)
(3)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简答题(共1题)

2.
鱼塘供氧时常向水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钙(CaO2)。
(1)将该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2CaO2+2H2O=2   + O2↑。
(2)若向水中投入72g CaO2,能生成氧气多少克?

3.单选题(共7题)

3.
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氧化反应,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COCOad O22Oad COad + Oad→CO2(式中标有ad的物质表示吸附在金属铂表面的原子或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O和COad不是同种物质
B.该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C.从反应效果看,CO与O2不用点燃反应也能进行
D.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汽车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4.
氯化钴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CoCl2+2NaOH ===Co(OH)2↓ + 2NaCl,此反应属于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5.
右图1表示“M与N为并列关系”,右图2表示“M与N为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右图3所示关系的是(  )
 
X
Y
Z
A
溶液
溶剂
溶质
B
分子
原子
离子
C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D
氧化物
酸、碱、盐
化合物
 
A.AB.BC.CD.D
6.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NaCl B. NaOH     C. MnO 2    D. H2SO4
7.
氢氧化钙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俗称为
A.生石灰B.熟石灰C.石灰石D.大理石
8.
右图是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NaOH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Na+和OH-
C.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分子
D.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7%,则此溶液中钠离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36:883
9.
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KClB.KNO3C.NH4NO3D.Ca(H2PO4)2

4.选择题(共10题)

10.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1.

已知抛一枚均匀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2.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3.

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与2﹣3相乘,结果是1的数为(  )

15.

几千万年后,最有可能成为新海洋的是(  )

16.

若a=13-818-7+17-616-5,则a的值所在范围为(  )

17.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它是(  )

18.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它是(  )

19.

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相撞而形成的,它是(  )

5.填空题(共3题)

20.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组成角度看:水是由   组成的。
(2)从微粒角度看:水是由   构成的。
(3)从资源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右图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B.利用右图装置能把硬水变为软水
C.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D.利用右图装置能对水杀菌消毒
(4)从变化角度看:
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最理想的能源——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电解一定量的水,当其中一个电极产生5 m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mL。
②甲物质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一定质量的甲和48g乙按下图所示充分反应,当乙完全反应时,可生成44g丙和36g丁。

则甲中所含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A.C:H=12:1 B.C:H=3:1 C.C:H:O=6:1:8 D.C:H:O=3:1:4
21.
根据下表数据回答问题:
温度(℃)
0
10
20
40
60
80
100
NaOH溶解度(g/100g水)
42
51
109
129
174
314
347
A溶解度(g/100g水)
0.18
0.17
0.16
0.14
0.12
0.095
0.07
 
(1)NaOH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在装有100g NaOH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100g冰水并充分溶解后测定溶液温度为10℃,此时所得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将该烧杯放入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使溶液温度升至60℃,此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3) 利用用(2)中所得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入试剂A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②滤液1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2.
以下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由H、C、O、Cl、Na、Ca、Cu、Fe中的元素组成。

(1)利用图一进行实验
①若B为不溶水的白色粉末,将A溶液滴入后产生气泡,则B的化学式为
②若将A溶液滴入到C粉末中,观察到溶液变为黄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若将蓝色D溶液滴入到E粉末中,可观察到溶液变为浅绿色,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利用图二进行实验
挤压胶头滴管将F溶液滴入到盛有H的锥形瓶中,可观察到气球胀大,得到K溶液,K溶液可继续与H反应生成M,其中K与M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利用图三进行实验——“发射火箭”
表演时,挤压胶头滴管,套着塑料火箭的轻质细木棒向上冲出,完成发射。则锥形瓶中的固体和胶头滴管中的液体可能是上述物质中的:
序号
物质





液体
 
 
 
 
 
固体
 
 
 
 
 
 

6.实验题(共4题)

23.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甲同学认为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利用Ⅰ、Ⅲ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关闭K、K1、K2,用凸透镜引燃B中的白磷,待冷却后打开K2,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可以利用Ⅰ、Ⅲ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若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____________;
②若广口瓶B中盛放二氧化碳,A中盛放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盛放稀盐酸,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中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A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另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2)B中,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  ____ ___性质,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___ ____。
(3)小明按C图实验时,集气瓶底部炸裂,其可能的原因是___ ____。
(4)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他将镁和不同含碳量的铁 (镁和铁直径均为0. 4mm)放入氧气中燃烧,并将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物质

含碳0.05%的铁
含碳0.2%的铁
含碳0.6%的铁
燃烧时
的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
耀眼白光,无火星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未填)
 
①你认为表中未填的实验现象是
②造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主要原因是   
25.
某化学活动小组探究金属的反应规律。
(探究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右图所示实验。

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相同;同时加入等质量和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甲中反应方程式为  
(1)若比较镁和铁的金属活动性,观察到的现象是  
(2)若比较相同时间内镁、铁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长颈漏斗中的现象是  
(3)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
(探究二)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
B.滤出的固体可能含有铁和镁
C.滤液中可能含有硫酸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镁和硫酸亚铁
 
26.
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⑴写出试管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当看到不同现象时停止通气体,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并将废液进行过滤,同学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②Na2CO3+CaCl2=CaCO3↓+2NaCl
(猜想假设)甲同学认为:只含有氢氧化钠
乙同学认为:只含有碳酸钠;
丙同学认为: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丁同学认为: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分析讨论)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并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滤液于试管中,

    
 
 
 
猜想正确
 
(实验分析)甲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成立
 
你认为甲同学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反思拓展)
下列实验方法可以区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两种固体的是 (填字母)。
A.放置在空气中B.观察颜色C.加水溶解D.利用溶解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0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