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同学对若干块矿石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取用8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g的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_____克?
(2)如表中m的数值应为_____?
(3)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序号 | 加入稀盐酸质量(g) | 剩余固体质量(g) |
第1次 | 10 | 5.5 |
第2次 | 10 | m |
第3次 | 10 | 1.2 |
第4次 | 10 | 1.2 |
(1)8g的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_____克?
(2)如表中m的数值应为_____?
(3)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
2.简答题- (共1题)
2.
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氮气不参与任何反应)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A、避免容器中的空气对实验干扰
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将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全部赶到C装置中
(2)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是 克.
(3)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 .

(1)实验前,先往A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 .
A、避免容器中的空气对实验干扰
B、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将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全部赶到C装置中
(2)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是 克.
(3)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Na2CO3+H2SO4═Na2SO4+H2O+CO2↑)
(4)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 .
3.单选题- (共7题)
4.
如图所示,气球与大气相通,胶头滴管中有某种溶液,挤压胶头后气球变大,则胶头滴管与的广口瓶物质中分别为


A.H2O与 CaO | B.NaOH与CO2 |
C.浓H2SO4与H2O | D.稀H2SO4与Zn |
7.
张亮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张亮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
A.不变 | B.偏低 | C.偏高 | D.无法判断 |
8.
农村有句谚语“雷雨发庄稼”,这是由于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雷雨给庄稼施加了( )
A.钾肥 | B.氮肥 | C.磷肥 | D.复合肥 |
9.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操作 |
A | 检验某未知溶液是否为碱溶液 | 测量溶液的pH |
B | 鉴别稀H2SO4和稀HCl溶液 | 取样,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 |
C | 除去CuSO4溶液中过量的H2SO4 |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
D | 除去HCl中的水蒸气 | 通过盛装NaOH固体的U形管 |
A.A | B.B | C.C | D.D |
4.填空题- (共1题)
10.
CO2是初中科学重点研究的气体之一.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实验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铜与酸不反应)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2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
小雯同学对小虎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

(1)该兴趣小组用干燥管、烧杯、铜网等设计装配了一个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如图1所示.在干燥管内的铜网上应盛放 ;若将铜网换成铁网,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2)该兴趣小组同学将制得的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他们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2所示,实验现象为: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
小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
小雯同学对小虎同学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足以说明CO2和NaOH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小明同学针对小雯的质疑又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这个实验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7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