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若用盛满水的E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填“a”或“b”)处通入。
(4)为了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反应。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活塞和弹簧夹K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盐酸逐滴滴加入A中锥形瓶,观察到_____的现象时,关闭活塞,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推入B中锥形瓶,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K,观察到_____的现象并且溶液呈红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锥形瓶B中溶液最后呈红色(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有剩余。

(1)图中标有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_____(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二氧化锰起_____作用,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若用盛满水的E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填“a”或“b”)处通入。
(4)为了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反应。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活塞和弹簧夹K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稀盐酸逐滴滴加入A中锥形瓶,观察到_____的现象时,关闭活塞,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推入B中锥形瓶,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K,观察到_____的现象并且溶液呈红色,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锥形瓶B中溶液最后呈红色(填“能”或“不能”)证明氢氧化钠有剩余。
2.科学探究题- (共1题)
2.
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发现镁片完全溶解、石灰水浑浊。

(一)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1)镁和盐酸的反应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_____。
(二)甲同学测得反应后试管内溶液pH<7,该溶液pH<7的可能原因是:①MgCl2溶液的pH<7;②_____。
(三)乙同学将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冷却,加入镁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颜色无变化,再加热,发现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
(猜想)对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乙同学提出猜想:
MgCl2+2H2O=Mg(OH)2↓+2HCl,大家都认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1:Mg(OH)2难溶解于水,升高温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资料2:K、Ca、Na、Mg等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产生碱和气体。
(实验)乙同学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加入镁粉,观察到液体慢慢变红并浑浊,镁粉表面产生气泡。收集并点燃气体,发现能燃烧。乙同学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四)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掉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
实验探究一: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呢?
实验探究二: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丙同学根据资料分析认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和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
(1)根据实验Ⅰ的现象,写出加热白色不溶物时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2)实验Ⅱ中称量“干燥的晶体”质量为2.85g,由此通过计算确定白色不溶物是成分是______。(请你写出计算过程)

(一)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
(1)镁和盐酸的反应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_____。
(二)甲同学测得反应后试管内溶液pH<7,该溶液pH<7的可能原因是:①MgCl2溶液的pH<7;②_____。
(三)乙同学将反应后试管内溶液冷却,加入镁粉并滴入酚酞,溶液颜色无变化,再加热,发现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
(猜想)对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乙同学提出猜想:
MgCl2+2H2O=Mg(OH)2↓+2HCl,大家都认为此猜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查阅)资料1:Mg(OH)2难溶解于水,升高温度可加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资料2:K、Ca、Na、Mg等活泼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反应,产生碱和气体。
(实验)乙同学重新在滴有酚酞的热水中加入镁粉,观察到液体慢慢变红并浑浊,镁粉表面产生气泡。收集并点燃气体,发现能燃烧。乙同学实验中“溶液慢慢浑浊且变红”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四)丙同学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镁条掉入到碳酸氢钠溶液中,发现产生大量的气泡和白色不溶物。他非常好奇,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和白色不溶物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
| Mg(OH)2 | MgCO3 |
溶解性 | 难溶于水 | 微溶于水 |
热稳定性 | 受热易分解,能生成两种氧化物 | 受热易分解,能生成两种氧化物 |
实验探究一: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什么气体呢?
猜想 | 实验方法 | 现象 | 结论 | |
① | 二氧化碳 | 收集气体于集气瓶中,而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①不成立 |
② | 氧气 | 收集气体于集气瓶中,而后将_____放入瓶中;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②不成立 |
③ | 氢气 | 第一步,点燃产生的气体; 第二步,在火焰上罩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 | 气体能被点燃; 烧杯内壁无现象; | 猜想 _____成立 (填序号) |
④ | _____ | |||
⑤ | 甲烷 |
实验探究二:
(提出问题)镁条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的白色不溶物是什么?
(作出猜想)丙同学根据资料分析认为白色不溶物可能是Mg(OH)2和Mg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
(1)根据实验Ⅰ的现象,写出加热白色不溶物时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2)实验Ⅱ中称量“干燥的晶体”质量为2.85g,由此通过计算确定白色不溶物是成分是______。(请你写出计算过程)
3.流程题- (共1题)
3.
二氧化氯(ClO2)可用于自来水消毒。以粗盐为原料生产ClO2的工艺主要包括:①粗盐精制;②特殊条件下电解NaCl溶液制NaClO3和氢气;③ClO2的制取。工艺流程如图,其中反应Ⅲ制取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4HCl═2ClO2↑+Cl2↑+2NaCl+2H2O。

(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过量的试剂X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操作A中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适量HCl至酸性过程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完成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

(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过量的试剂X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操作A中用到的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适量HCl至酸性过程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完成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共11题)
4.
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 | B化学与安全 |
①碘酒洒在衣服上,可用酒精擦洗除去 ②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 ③银可以用来制导线 | ①炒菜锅着火可以用锅盖盖火 ②在室内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③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开灯寻找泄漏源 |
C化学与资源 | D化学与发现 |
①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之一 ②煤、石油、天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 ①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 ②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③侯德榜制碱,指的是制取纯碱 |
A.A | B.B | C.C | D.D |
6.
下图是对CO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已知HCOOH
H2O+C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试管1中可以加入甲酸(HCOOH)和浓硫酸,CO可以现制现用 |
B.为了节约时间,实验开始前先点燃酒精喷灯,过一段时间后再点燃酒精灯 |
C.实验过程中可以看到试管2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具支试管3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只有分解反应 |
7.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原子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所以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
B.在化学反应中,一氧化碳和氢气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所以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还原性 |
C.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
D.溶液中有晶体析出,其溶质质量减小,所以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8.
根据实践经验,下列课外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 |
B.用食盐水、鸡蛋壳和澄清石灰水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 |
C.用食用小苏打、柠檬酸、果汁、蔗糖和水自制汽水 |
D.用冷碟子和蜡烛制取炭黑,证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 |
10.
某外控型食品保鲜剂以淀粉、二氧化硅(SiO2)为载体,吸附酒精制作而成。保鲜原理是酒精缓慢挥发,在食品周围形成一定浓度的气体保护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iO2中的Si的化合价为+4 |
B.起保鲜作用的物质是酒精 |
C.该保鲜剂不能与明火接触 |
D.酒精挥发时分子体积变大 |
11.
2017年《无锡市“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无锡市将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 B.将废旧电池深埋于土壤中 |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 D.用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出行 |
12.
某同学梳理归纳了以下知识:①水的电解实验中正极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②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③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要大④pH<7的雨水是酸雨⑤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⑥磷肥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③⑥ | B.①③④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⑤⑥ |
14.
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2℃时a、b两种物质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质量 a>b |
B.t2 ℃时,将50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00g a的饱和溶液 |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 > a > c |
D.在t1℃时,a、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
5.填空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单选题:(11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