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提出问题)CO2与木炭在高温条件下反应是否生成CO?
(实验探究)小明设计了下图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A中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A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C中装有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4)E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经检验F处的气体为CO。结论:CO2在高温条件下与木炭反应生成了CO。
(实验反思)
有同学对A装置作如下改进: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试管,将长颈漏斗下端插入小试管中,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
撤去B,按A→C→D→E顺序连接。然后A中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生成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此时要检验该实验条件下D中木炭所发生反应的所有生成物,除在F处点燃并检验生成物外,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
2.流程题- (共1题)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固体B所含的物质:_________。
(3) 洗涤固体B应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小题1】a的数值为 。
【小题2】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
【小题3】计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单选题- (共7题)

A. 若甲为单质,丙为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B. 若甲为碱,则该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 若丁为水,则甲、乙中至少有一种物质为酸或碱
D. 若A、B各取10g混合,使其充分反应,则生成的C、D质量的总和不一定等于20g
A.氢气和甲烷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小,所以都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 |
B.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所用的烧杯必须是干燥的 |
C.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
D.通过测定两种稀盐酸的pH,可以比较它们的酸性强弱 |
A. 固体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B. 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C. 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加入Fe(OH)3,溶液显红色
D. 用PH试纸测得某地雨水的PH为6.5
A.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 米汤中加入碘酒,呈现蓝色
C. 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D. 滴有石蕊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成蓝色
5.选择题- (共11题)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 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一架方梯AB长25米,如图所示,斜靠在一面上:
(1)若梯子底端离墙7米,这个梯子的顶端距地面有多高?
(2)在(1)的条件下,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4米,那么梯子的底端在水平方向滑动了几米?
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6cm,AD=10cm,点E、F在矩形ABCD的边AB、AD上运动,将△AEF沿EF折叠,使点A′在BC边上,当折痕EF移动时,点A′在BC边上也随之移动.则A′C的取值范围为{#blank#}1{#/blank#} .
6.多选题- (共3题)
A.

B.

C.

D.

A. NH4NO3、KOH、NaCl、Fe2(SO4)3 B. K2CO3、Ba(NO3)2、HCl、Na2SO4
C. CuSO4、H2SO4、NaOH、HNO3 D. Na2SO4、MgCl2、KNO3、NaOH
A. KCl(K2CO3) 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B. CO2(CO) 点燃
C. NaCl(CuSO4) 溶解,加适量Ba(OH)2溶液,过滤、蒸发
D. MnO2(KCl)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7.填空题- (共3题)
(1)2个氢分子___________ (2)3个铵根离子___________
(3)2个硫原子___________ (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_____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
(1)铁路建设中使用大量材料:①铺路基的石子②垫在石子上的钢筋水泥柱③钢轨等.其中钢筋水泥柱属于_________
A.金属材料 | B.无机非金属材料 | C.合成材料 | D.复合材料 |
(2)施工建设中,常用点燃铝和氧化铁(Fe2O3)的混合物,生成氧化铝和熔融状态下的铁,利用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进行焊接铁轨中的缝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过程中 能转化为热能。

(1)________℃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如采用改变温度的方法,
则应_________(填升温或降温)。
(3)在t3℃时,现将A物质的饱和溶液90g降温至t2℃时,可析出晶体A(不含结晶水) g。
8.实验题- (共1题)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下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他们猜想的依据是 。
②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并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 预期实验现象 | 结论 |
| |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流程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1道)
多选题:(3道)
填空题:(3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