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1题)
1.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验证“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认真阅资料并做出以下准备。
资料准备: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Ⅱ.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
3Cu+N2+3H2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_____;(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_____,装置E的作用_____;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_____。
(2)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①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
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拓展延伸)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_____。
④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_____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资料准备:I.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Ⅱ.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原理:2NH3+3CuO


实验准备:
请回答:
①为达成“氨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目的,装置A、B、D、E的正确连接顺序_____;(填序号)
②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③装置B观察到的现象_____,装置E的作用_____;
④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通入装置C中,石蕊试液浸泡的纸花变蓝色,原因是_____。
(2)金属镁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所得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显紅色。某同学将镁条放在水中煮沸,趁热取出部分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了。
①镁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查阅资料: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溶液碱性减弱。
(提出问题)导致溶液碱性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与分析)
假设1:可能是氢氧化镁与N2或O2发生了反应。
假设2:可能是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_____。
假设3: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
由碱的性质可知,假设1不成立。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取上述红色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 _____ | 假设2成立 |
(2)取上述红色溶液,_____,_____,观察现象。 | 红色褪去 | 假设3成立 |
(拓展延伸)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时,产生蓝色沉淀。
请解释其原因:_____。
④除上述金属外,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预测_____也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上述现象(举一例即可)。
2.推断题- (共1题)
2.
A、B、C、D、E、X、Y、Z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X、Y、Z是单质,B、C、D、E是氧化物,常温下C是液体,Y是黑色固体,E是红棕色粉末。它们之间有如下反应关系: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为_____,C为_____。
(2)B与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为_____,C为_____。
(2)B与Y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计算题- (共1题)
3.
化学实验小组同学为研究某公共场所铁制护栏锈蚀的程度,将6.4g已生锈的铁片,放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测得产生的气体质量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铁片除有Fe2O3外,不含其他杂质)。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g。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该铁片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g。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该铁片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
4.单选题- (共8题)
4.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不能将它们一一鉴别的是( )
A.HCl NaOH FeCl3 NaCl |
B.Ba(OH)2 (NH4)2SO4 NH4Cl NaCl |
C.NaNO3 CaCl2 HCl KOH |
D.MgCl2 KOH Cu(NO3)2 Na2SO4 |
6.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铜绿”与稀盐酸混合,得到无色溶液 |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
C.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变成红色 |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
5.选择题- (共5题)
6.多选题- (共2题)
17.
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Ag、Cu、Fe |
B.滤渣中可能有Cu、Fe |
C.滤液中一定有Fe(NO3)2 |
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 |
18.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所用试剂(足量)或方法 |
A | 除去一氧化碳中少量的二氧化碳 |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B | 区别铁粉和四氧化三铁粉末 | 用磁铁吸引 |
C | 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银的混合物 | 溶于水,过滤、洗涤,蒸发结晶 |
D | 验证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 | 稀盐酸 |
A.A | B.B | C.C | D.D |
7.填空题- (共2题)
19.
从H、C、N、O、Na、S、K七种元素中,用适当化学用语填空:
(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_____;
(3)金刚石_____;
(4)不含电子的离子_____;
(5)纯碱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_____;
(6)可作复合肥的盐_____;
(7)生成物都是单质的分解反应_____。
(1)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元素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_____;
(3)金刚石_____;
(4)不含电子的离子_____;
(5)纯碱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_____;
(6)可作复合肥的盐_____;
(7)生成物都是单质的分解反应_____。
20.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1)小明同学在家里利用替代品进行相关实验.如:配制较多溶液时用玻璃杯代替如图1所示的仪器中的 (填仪器名称,下同);搅拌时用筷子代替 .
(2)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小明同学选用片状的鸡蛋壳和 (填一种厨房调味品)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矿泉水瓶、玻璃杯、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等组装了如图2所示甲、乙气体发生装置.比较甲、乙装置,甲装置的优点是 (填序号).
A.反应过程中可以添加固体药品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③选用甲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填序号).
A.块状的胡萝卜与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C.粉末状的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D.浓硫酸与甲酸共热制一氧化碳
④收集二氧化碳常选用装置 (填编号,下同);若收集氨气应选用装置 (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⑤下列哪些方法可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填序号).
A.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中部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伸至集气瓶口
C.将点燃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D.将带火星的木条伸至集气瓶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1道)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5道)
多选题:(2道)
填空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