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化学试卷(福建省福州市)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5661

试卷类型:中考真题
试卷考试时间:2014/7/2

1.计算题(共1题)

1.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2KClO32KCl+3O2↑),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C.节约能源
(3)①写出下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②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图11中
(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③步骤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写一点)。

2.选择题(共10题)

2.a、b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屋檐下同一位置先后滴落两雨滴,在两雨滴落地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忽略空气阻力)(   )
4.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减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5.黄铜(由铜和锌形成的合金)有较强的耐磨性能,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晓军同学为 了测定黄铜屑样品组成,分四组取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 品

第 1 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25.0

25.0

25.0

25.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2

0.4

0.5

m

试计算:

6.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 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7.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 盐类。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8.我市某校“绿色”环保小组的同学用精密酸度计测得实验室的甲、乙、丙、丁四种废液

的 pH 如下表。现请你和他们一起实验并回答:

废液酸碱度

pH

6.5

11.3

7.0

2.0

9.我市某校“绿色”环保小组的同学用精密酸度计测得实验室的甲、乙、丙、丁四种废液

的 pH 如下表。现请你和他们一起实验并回答:

废液酸碱度

pH

6.5

11.3

7.0

2.0

10.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1.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体A、B置于光滑有挡板的30°斜面上,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力拉A使其沿斜面缓慢向上运动,直到物块B刚要离开挡板,在此过程中,A物体移动的距离为(   )

3.单选题(共9题)

12.
某物质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属于化合物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H4
C.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含有5个原子
D.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4
13.
二氧化锡(SnO2)可用作液晶元件电极,其中氧元素为—2价,则锡元素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3 D. +4
14.
下列事实和解释相符的是()
A.铜丝作导线——铜有良好的导电性
B.盐酸清除铁锈——盐酸能与铁反应
C.汽油清洗油污——汽油起乳化作用
D.活性炭净水——活性炭能与水中杂质反应
15.
下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错误的是()
A.为防治空气污染,应加强工业废气处理
B.为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C.为节约化石燃料,应开发和使用新能源
D.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常在其表面覆盖保护层
16.
实验室用蔗糖配制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5.0g蔗糖
B.用量程为1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C.溶解蔗糖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17.
下列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是某化学肥料的主要成分,其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KNO3B.K2CO3 C.CO(NH22D.Ca(H2PO42
18.
关于“舌尖上的化学”,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防腐剂
D.为使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19.
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铁锅B.瓷碗C.塑料盆D.玻璃杯
20.
鉴别下列物质所用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硬水和软水——观察颜色
B.纯铝和硬铝——比较硬度
C.碳酸钠和氯化钠——稀盐酸
D.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点燃闻气味

4.填空题(共3题)

21.
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4)。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举一例)。
22.
(1)根据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将下图方框内①-⑤项内容补充完整:

(2)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②t2℃时,两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较大的是 的溶液。
③t2℃时,将100g水加入盛有50g氯化钾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往该烧杯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④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
(3)某同学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证明酸碱发生反应的现象为:试管中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后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2,该溶液中的溶质有     (写名称)。
23.
化学变化中,同种元素可在不同物质中“旅行”。(注:“——→”表示某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按甲、乙物质所含元素种类递增的规律,完成图5所示的“旅行”。
①若图为碳元素的“旅行”路线,其中甲为二氧化碳,乙为碳酸钙,
写出路线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一个),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②若上图为氢元素的“旅行”路线,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从单质、碱、盐中分别选择一种物质,完成下图所示的“旅行”。写出一组甲、乙、丙物质的化学式。

    ,乙     ,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选择题:(10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