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题- (共1题)
1.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2KClO3
2KCl+3O2↑),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标号)。
(3)①写出下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②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图11中
(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③步骤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
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写一点)。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 | 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 | C.节约能源 |

A ,b 。
②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图11中
(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③步骤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
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写一点)。
2.选择题- (共10题)
4.伽利略创造的把实验、假设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发展.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如下实验:小球从左侧斜面上的O点由静止释放后沿斜面向下运动,并沿右侧斜面上升.斜面上先后铺垫三种粗糙程度逐渐减低的材料时,小球沿右侧斜面上升到的最高位置依次为1、2、3.根据三次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到的最直接的结论是( )
5.黄铜(由铜和锌形成的合金)有较强的耐磨性能,在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晓军同学为 了测定黄铜屑样品组成,分四组取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 品 | 第 1 份 | 第2份 | 第3份 | 第4份 |
取样品质量(g) | 25.0 | 25.0 | 25.0 | 25.0 |
取稀硫酸质量(g) | 40.0 | 80.0 | 120.0 | 160.0 |
产生气体质量(g) | 0.2 | 0.4 | 0.5 | m |
试计算:
10.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上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11.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体A、B置于光滑有挡板的30°斜面上,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现用力拉A使其沿斜面缓慢向上运动,直到物块B刚要离开挡板,在此过程中,A物体移动的距离为( )
3.单选题- (共9题)
15.
下列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错误的是()
A.为防治空气污染,应加强工业废气处理 |
B.为节约用水,用工业废水直接浇灌农田 |
C.为节约化石燃料,应开发和使用新能源 |
D.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常在其表面覆盖保护层 |
16.
实验室用蔗糖配制5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取5.0g蔗糖 |
B.用量程为10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
C.溶解蔗糖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D.将配制好的溶液装入细口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
18.
关于“舌尖上的化学”,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为了身体健康,必须均衡膳食 |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的防腐剂 |
D.为使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
4.填空题- (共3题)
21.
多角度认识物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例,回答下列问题: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4)。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举一例)。
(1)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①从宏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填“元素”、“原子”或“分子”,下同)组成。
②从微观上看,氧气和二氧化碳都由 构成。
(2)认识物质的性质
①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纳米铁粉在氧气中可自燃生成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将蘸有酒精的棉芯点燃后放入烧杯中,向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到烧杯中的棉芯自下而上熄灭(如图)。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有 ,由此可推知的灭火原理是 。若使棉芯下半段恢复燃烧,操作方法是 。

(3)认识物质的制法
①某同学用软塑料瓶自制气体发生装置,通过捏放瓶身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如图4)。若利用该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利用该装置制二氧化碳,无纺布包内药品为 (写名称)。

②工业上常用液化空气制氧气,该过程发生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4)辩证地认识物质
①量变引起质变。例如:碳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 (写化学式)。
②功过相对论。从“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的事实分析,“过”: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等;“功”: (举一例)。
22.
(1)根据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将下图方框内①-⑤项内容补充完整:

(2)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
②t2℃时,两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较大的是 的溶液。
③t2℃时,将100g水加入盛有50g氯化钾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往该烧杯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④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 。
(3)某同学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证明酸碱发生反应的现象为:试管中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后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2,该溶液中的溶质有 (写名称)。

(2)硝酸钾与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两物质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
②t2℃时,两物质的等质量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固体质量较大的是 的溶液。
③t2℃时,将100g水加入盛有50g氯化钾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得到氯化钾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保持温度不变,往该烧杯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后,氯化钾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④欲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应满足的温度范围是 。
(3)某同学进行下图所示实验,证明酸碱发生反应的现象为:试管中溶液由 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后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2,该溶液中的溶质有 (写名称)。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计算题:(1道)
选择题:(10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