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探究题- (共2题)
1.
世界上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高达产量的20%~40%,某实验小组对铁的燃烧和锈蚀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铁丝燃烧)如图1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系上一根粗铜丝,另一端系一根火柴杆。点燃火柴杆,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Ⅰ和Ⅱ中的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I中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集气瓶中装少量水的作用_____。
(2)Ⅱ中铁丝燃烧比I中更剧烈的原因是_____。
(3)Ⅲ中铁丝没有燃烧是因为_____。
(探究二:铁粉腐蚀的条件)如图2所示,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观察到量筒内的水沿着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容积为146mL)。当温度恢复到室温,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广口瓶内氧气含量几乎为零),记录量筒内的起始和最终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4)金属锈蚀是金属与_____发生了反应。
(5)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过程
(6)实验开始后,广口瓶温度升高,说明铁锈蚀是_____(填“吸热”或“放热”)的过程。
(7)实验①和实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实验③表格的空白处样品的组成是_____。
(8)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试分析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探究一:铁丝燃烧)如图1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系上一根粗铜丝,另一端系一根火柴杆。点燃火柴杆,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Ⅰ和Ⅱ中的铁丝都剧烈燃烧,且Ⅱ中铁丝燃烧比I中更剧烈,Ⅲ中铁丝没有燃烧。
(1)集气瓶中装少量水的作用_____。
(2)Ⅱ中铁丝燃烧比I中更剧烈的原因是_____。
(3)Ⅲ中铁丝没有燃烧是因为_____。
(探究二:铁粉腐蚀的条件)如图2所示,将包有样品的滤纸包用大头针固定在橡胶塞上,迅速塞紧,观察到量筒内的水沿着导管慢慢进入广口瓶(容积为146mL)。当温度恢复到室温,量筒内水面高度不变时读数(此时广口瓶内氧气含量几乎为零),记录量筒内的起始和最终读数以及所需时间如下表:
序号 | 样品 | 量筒起始读数/mL | 量筒最后读数/mL | 所需时间/min |
① | 1.0g铁粉、0.2g碳粉和10滴水 | 100 | 72 | 约120 |
② | 10g铁粉、0.2碳粉、10滴水和少量氯化钠 | 100 | 72 | 约70 |
③ | | | | |
(4)金属锈蚀是金属与_____发生了反应。
(5)实验①和②说明NaCl可以_____(填“加快”或“减慢”)铁锈蚀的过程
(6)实验开始后,广口瓶温度升高,说明铁锈蚀是_____(填“吸热”或“放热”)的过程。
(7)实验①和实验③是探究碳对铁锈蚀速率的影响,实验③表格的空白处样品的组成是_____。
(8)该装置还可用于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试分析实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是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
草木灰是一种肥料,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钾(K2CO3);硫酸铵((NH4)2SO4)是一种氮肥小明对这两种肥料做了相关性质的探究。已知碳酸钾与纯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
(交流共享)
(1)硫酸铵不宜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酸化而板结;草木灰的使用既实现了变废为宝,还起到了改良酸性土壤的作用。
(2)草木灰和硫酸铵不能混合使用。
(实验探究)
探究过程 | K2CO3 | (NH4)2SO4 |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
1.分别取碳酸钾和硫酸铵固体,加足量水搅拌,测其温度变化情况 | 得到澄清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 得到澄清溶液,温度明显降低 | 都易溶于水,硫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
2.取1中溶液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_____ | 变红 | 硫酸铵溶液显_____; |
3.另取1中溶液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 _____ | 无明显现象 | 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4.再取1中的溶液分别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 产生白色沉淀 | _____ | 硫酸铵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交流共享)
(1)硫酸铵不宜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酸化而板结;草木灰的使用既实现了变废为宝,还起到了改良酸性土壤的作用。
(2)草木灰和硫酸铵不能混合使用。
2.单选题- (共11题)
3.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 与 b 质量差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
B.P 点处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
C.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
D.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
5.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产生大量黑色固体 |
B.光亮的铁钉浸在硫酸铜溶液中,表面变红 |
C.电解水时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正极少 |
D.将浓硝酸滴入鸡蛋清,蛋清变黑 |
7.
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 相应实验 |
A |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 | 硫酸铜溶液的浓缩结晶 |
B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 用盐酸除去硫酸钡中的少量碳酸钡 |
C |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 |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
D | 锥形瓶、水槽、集气瓶、导管、分液漏斗 | 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 |
A.A | B.B | C.C | D.D |
9.
已知溶液的导电性与单位体积内离子的数目、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单位体积内离子数目越多,导电性越强;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导电性越强(如两个氯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导电性相当)。现向含有Ca(OH)2和NaOH的混合液中通入CO2气体,下列测得溶液导电性(用“电流强度I”表示)变化与通入CO2气体体积(V)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11.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氯化氢和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都变为红色,所以它们都是酸类物质 |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D.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
3.选择题- (共1题)
14.
下表是有关淀粉酶的实验,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注:人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各试管保温时间相同)
不同条件下淀粉酶的实验结果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温度 | 试剂 | 实验 现象 | |
1 | 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清水2mL | 37℃左右 | 碘液 | 变蓝 |
2 | 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稀释的唾液2mL | 0℃ | 变蓝 | |
3 | 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稀释的唾液2mL | 37℃左右 | 不变蓝 | |
4 | 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稀释的唾液2mL | 100℃ | 变蓝 | |
5 | 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 加2﹣3滴2%盐酸 的稀释唾液2mL | 37℃左右 | 变蓝 | |
6 | 蛋白质溶液2mL | 稀释的唾液2mL | 37℃左右 | 无变化 |
(1)1号试管和3号试管实验结果相对照说明{#blank#}1{#/blank#}
(2)2号、4号试管与3号试管实验结果相对照说明{#blank#}2{#/blank#}
(3)5号试管与3号试管实验结果相对照说明{#blank#}3{#/blank#}
(4)当2号和4号试管的温度条件重新设定为37℃时,酶活性可恢复的为{#blank#}4{#/blank#} 试管.
4.多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科学探究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道)
多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