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295539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2/7/2

1.简答题(共2题)

1.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周期族
ⅠA
(读作“第一主族”)
ⅡA
(读作“第二主族”)
ⅢA
(读作“第三主族”)
第2周期



第3周期


X
第4周期
Y


 
(1)1869年,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选填“拉瓦锡”或“门捷列夫”)。
(2)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经分析发现,元素的周期序数与原子的电子层数、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请推断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Y原子的电子层数为  
(4)若镓(Ga)元素与氯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属于盐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2.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利用上图中A、C装置的组合可以制取某种气体,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验满方法是
(2)实验室通常利用上图中 装置的组合制取二氧化碳(选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除杂装置(如下图)的导管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 (选填字母)。

A.a→b→c→d     B.b→a→c→d
C.c→d→a→b     D.d→c→b→a
②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二氧化碳过量,二氧化碳又会与碳酸钙、水反应生成易溶的碳酸氢钙[Ca(HC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向含有氢氧化钙14.8g的石灰水里缓缓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若生成10g沉淀,则通入二氧化碳的质量可能为    (选填字母)。
A.4.4g B.8.8g     C.13.2g     D.17.6g

2.计算题(共1题)

3.
有一包白色粉末A,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实验流程如图):

(1)取白色粉末A,向其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B和无色滤液C。由此可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2)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由此可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3)向无色滤液C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D和无色滤液E,由此可判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
(4)若流程图中白色粉末A为20g,白色沉淀D为9.85g,无色滤液E中只含一种溶质。
①无色滤液E中的溶质为
②通过计算确定20g白色粉末A中所含各物质的质量。
(请写出计算及推理过程)

3.单选题(共11题)

4.
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常会发生甲、乙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D属于氧化物
B.物质C在水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
C.甲是复分解反应
D.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5.
下图为“××泉水”商标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泉水”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其中钙、镁、钾等是指这些元素的单质
C. 该“泉水”常温下呈弱酸性
D. 商标中体积的单位“ml”书写不规范
6.
β一胡萝卜素(C40H56)是一种天然的植物色素,它广泛存在于黄绿色蔬菜和水果中,一定条件下在人体内能够转化为维生素A(C20H30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维生素A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0︰30︰1
B. 维生素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6g
C. 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D. β一胡萝卜素由40个碳原子和56个氢原子构成
7.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下列有关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
B.高炉炼铁是利用焦炭在高温下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C.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D.铁丝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氧化铁
8.
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纯净水和矿泉水都是纯净物;②用活性炭可将硬水进行软化;③太阳能、风能和天然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④霉变的大米(含有黄曲霉毒素)只要洗干净就可放心食用;⑤合金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强度和硬度更高、抗腐蚀性能更好;⑥回收利用废旧金属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正确的是
A.⑤⑥B.③⑤⑥C.② ④⑤D.①②③④
9.
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a、b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的溶解度小于a的溶解度
B.分别将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肯定都有晶体析出
C.在t2℃时,用a、b两种固体和水分别配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需要量取相同体积的水
D.要从含有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较多的b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10.
(09连云港)汽车用铅蓄电池中需要质量分数为28%的稀硫酸。若在实验室中用1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28%的稀硫酸,下列做法或说法正确的是(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A.将25mL水慢慢倒入盛有5.4mL浓硫酸的量筒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B.将10g98%的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盛有25mL水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若其他操作正确,量取25mL水时俯视读数,则所配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8%
D.配制该溶液时,若有浓硫酸沾到手上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11.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石蕊溶液,丙中溶液会变红
B.若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氨水和酚酞溶液,丙中溶液会变蓝
C.若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硝酸银溶液,丙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D.若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水和浓硫酸,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小
1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氯化钠B.测定溶液pHC.量取9.0mL液体D.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13.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及方法
A
NaCl固体
泥沙
加水溶液、过滤、蒸发
B
KNO3溶液
Ba(OH)2
滴加适量K2SO4溶液、过滤
C
Na2SO4溶液
Na2CO3
滴加稀盐酸至不在产生气泡
D
N2
O2
通过红热的铜网
 
A.AB.BC.CD.D
14.
小明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蜡烛上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C.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D.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火焰,说明将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即可灭火

4.选择题(共15题)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blank#}1{#/blank#},{#blank#}2{#/blank#}。”

②《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小年不及大年”,文中哪两句表现了“小年”:{#blank#}3{#/blank#},{#blank#}4{#/blank#}。

③《逍遥游》中 {#blank#}5{#/blank#},{#blank#}6{#/blank#}。这两句写出宋荣子不受外界干扰的逍遥之境,类似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宁静心态。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老人的礼物

(美)马林·汤普森

    我18岁的时候,离开了在美国的家,到英国的利兹大学读书。在这里,我生命中有一段既激动又痛苦的经历。说激动,是因为进利兹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就在我入校不久,我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在英国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还没有适应周围的的一切,就要独自一人默默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一天,我在超市买东西时,发现一位老者一手拎着一袋苹果,一手拄着一根拐杖,步履蹒跚。我赶紧跑过去,扶住他并替他拎着苹果。

    “谢谢你,姑娘。”他说,“不要替我担心,不碍事。”他对我笑,让我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他不只是用嘴在笑,而且明亮的蓝眼睛里也漾着笑。

    “我能陪您走一段吗?”我问,“免得这些苹果过早地变成苹果酱。”

    他听了哈哈一笑,说:“这可就要让你费事了。”

    他告诉我他叫伯恩斯,路上,伯恩斯先生的身子几乎全部要靠那根拐杖支撑。到了他的家,我帮他放好东西,并帮他准备了英国特有的下午茶。他没有强烈地拒绝我,我把这看作是对我帮助他的答谢。

    我问他以后是否还能再来看望他。他笑着说:“我从来不拒绝好心姑娘的帮助。”

    第二天,我还是在那个时间来到他家,帮他做了一些家务,虽然他没有请求我照顾他,但他也没有拒绝我的帮助,他那根拐杖足以说明他的确需要帮助。他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我告诉他,我的父亲刚刚去世,但我没有说更多的事情。他让我看了桌上的两张镶在镜框里的照片,这是两个女人,一个显然比另一个年长,却长得非常像。

    “这是玛丽”,他指着照片说,“我的老伴,已经去世6年了。那是艾丽丝,我们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她比她母亲去世得还早,对玛丽打击真大啊!”

    我流下了眼泪。我为玛丽流泪,为艾丽丝流泪,为老而无助的伯恩斯先生流泪,也为我的父亲流泪,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我竟未能亲口与他道别。

    我一周看望伯恩斯先生两次,时间是固定的。我每次来,他都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墙上靠着他的拐杖。他对我的到来似乎总是非常兴奋,尽管我对自己说,我是为了照顾这个老人,但我还是因为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倾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感到高兴。

    我给他准备了下午茶,我们的交谈就开始了。我告诉他,在我父亲去世前两周,我曾因一件小事与父亲发生了争吵,而我再也没有机会向他道歉了。

    虽然伯恩斯先生也不时插上几句话,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听我说话。他不只是在听我说话,更是像海绵一样吸进我诉说的每一点内容,并用他的经历及时佐证我的话。

    大约一个月后,在一个“非看望日”,我打算去伯恩斯先生家。我没有预先打电话,因为我认为我们似乎不需要那样的礼节。进了他的家,我发现他在花园里干着活儿,手脚麻利,动作轻快。我惊讶万分,这么利索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用拐杖?

    “哦,姑娘,你来了。这次让我给你沏一杯茶,你看起来累了。”他说。

    “可是,”我结结巴巴地说,“我想……”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姑娘。你第一次在超市看到我那天,我扭伤了脚踝。”

    “可是,您是什么时候康复的?”

    他的眼睛眨眨,看上去既快活又怀着歉意,“我想,我们见面的第二天我的脚就好了。”

    “可是,为什么呢?”我纳闷地问。他显然不会为了骗我为他做下午茶而故意装出无助的样子。

    “第二天,你又到了我家,从你的话中,我知道了你的苦闷。对你父亲的死以及其他一些事情,你感到孤独和沮丧。我想,这个小姑娘需要一个老东西的肩膀依靠一下。但是我发现,你在告诉自己,你来看望我是为了照顾我,而不是为了你自己。如果你知道我其实非常健康,你还会再来看我吗?我想,你需要对人诉说,对一个年长的甚至比你父亲还年长的人诉说。”

    “那这根拐杖呢?”

    “哦,这的确是一根好拐杖,一般情况下,我用它郊游和爬山。也许什么时候你愿意与我一起去。”

    不久,我们一起去爬了山。伯恩斯先生,一个我打算去帮助的人,帮助了我,送给了我一份用时间精心包装好的礼物。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小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小题。

    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从以上文字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挖掘的极为片断的陵的前沿兵马俑坑情况看,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这完全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不同的是,它是平面展开的整体复杂结构,不是一座座独立自足的向上堆起的比较单纯的尖顶。“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首先,世界其他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建筑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只是“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而正是这种狂迷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9.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      ②而立  ③垂髫  ④总角  ⑤期颐

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

20.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属于儿童到成人的年龄称谓且按从小到大年龄称谓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发      ②而立  ③垂髫  ④总角  ⑤期颐

⑥弱冠    ⑦耄耋  ⑧不惑  ⑨花甲  ⑩豆蔻

21.

《人类六千年》中写道:“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欧洲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造成这一变化的是(    )

2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2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24.

仔细观察下面的图标,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体标志(不包含文字),请对其构成进行说明并诠释其创意,不超过80字。

25.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26.以下材料摘自某大学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一:总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50—800元间,而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

材料二:大多数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的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个性形象,追求品味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材料三: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27.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blank#}1{#/blank#}: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blank#}2{#/blank#}。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blank#}3{#/blank#}。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28.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后面题。

定风波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29.

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请拟写两条标语,提倡步行或骑单车。要求:主题鲜明,有感召力,不超过20字。

5.填空题(共2题)

30.
酸性氧化物有对应的酸,碱性氧化物有对应的碱,如下表:
酸性氧化物 CO2
对应的酸 H2CO3
碱性氧化物 CaO
对应的碱 Ca(OH)2
 
(1)酸性氧化物CO2和对应的酸H2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均为  ;碱性氧化物CaO和对应的碱Ca(OH)2中,钙元素的化合价均为  
(2)与H2SO4对应的酸性氧化物为    (填化学式,下同);与Na2O对应的碱为    
31.
现有六种物质:①小苏打、②水银、③盐酸、④酒精、⑤氮气、⑥石墨。
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序号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2)属于有机物的是  
(3)医用体温计里的物质通常是  (4)可用于制铅笔芯的是  
(5)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6)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  

6.实验题(共1题)

32.
市售“管道通”能使堵塞的管道畅通。小华通过实验对“管道通”中的物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管道通”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1)下水管里的淤积物主要为油污、食物残渣、毛发等。
(2)氢氧化钠是强碱,能去除油污、腐蚀毛发等,可用于疏通管道。
(3)铝粉为银灰色固体,铝与酸、碱溶液都能反应放出氢气,并放出大量热。例如,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 +2H2O====2NaAlO2+3H2↑ 。
(猜想与验证)小华打开一盒“管道通”,内有一袋白色固体颗粒和一袋银灰色粉末。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将几粒白色固体颗粒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② 将几粒白色固体颗粒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③ 向操作②得到的溶液中放入一段羊毛线,加热一段时间
羊毛线逐渐消失
 
猜想Ⅰ:白色固体颗粒为氢氧化钠。
结论:白色固体颗粒为氢氧化钠。
猜想Ⅱ:银灰色粉末为铝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按照下图安装两套装置

 
②向两套装置的试管1中分别依次加入银灰色粉末和稀盐酸、银灰色粉末和
 
都产生无色气体,试管1外壁温度明显升高
③待导管口有气泡均匀持续冒出时,收集一试管气体,验纯(两套装置操作相同)
验纯时的操作和现象:
   
 
④在导管口点燃气体(两套装置操作相同)
都产生淡蓝色火焰
 
结论:银灰色粉末为铝粉。
(交流与反思)(1)老师告诉小华,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的性质非常相似。因此,要确认猜想Ⅰ是否正确,还需要学习如何检验钠元素的存在。
(2)使用管道通时,先将其中银灰色粉末添加于被堵塞的管道中,然后再加入白色固体颗粒,倒入一杯水后立即堵上管道口,管道内迅速发生反应。请写出一个使用“管道通”时的注意事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2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5道)

    填空题:(2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