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断题- (共1题)
1.
如图是一些初中化学常用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含有两种元素的黑色固体,且A与C中含有某种相同元素,B、C、E、F均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J是一种干燥剂,G的溶液为浅绿色。回答:

(1)G所属物质的类别__________(选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2)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3)H的一条用途 。
(4)①—⑤反应中不包含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1)G所属物质的类别__________(选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2)写出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 。
(3)H的一条用途 。
(4)①—⑤反应中不包含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计算题- (共1题)
2.
欲测定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到样品中,进行了数字化实验,边加边搅拌,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加入,计算机描绘出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

(1)b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

(1)b点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
(2)计算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
3.单选题- (共9题)
4.
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纯碱属于碱类 |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
C.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
6.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4个电子
C.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有34个质子
D. 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78.96g

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4个电子
C.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有34个质子
D. 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78.96g
7.
下列关于家庭防盗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制防盗门的材料属于合金 |
B.通过防盗门上的猫眼能看见敲门的人,是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
C.防盗门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远处,利用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
D.防盗门锁孔内加少量铅笔芯粉末容易打开,铅笔芯粉末起润滑作用 |
8.
对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图甲实验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试管内压强增大 |
B.图乙实验中小气球迅速胀大,说明NaOH能与CO2反应 |
C.图丙实验中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说明NH4NO3能与水发生反应 |
D.图丁实验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是一种酸 |
10.
20℃时,将等质量a、b两种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甲a、b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相等 |
B.图乙a、b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
C.图丙M表示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
4.填空题- (共4题)
13.
根据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实验是验证木炭具有 的性质实验,第④步操作中,应待瓶内温度 时,再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其中第④步的实验目的是 ,第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实验能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中,需要最少的实验组合是 (选填字母序号)

(1)甲实验是验证木炭具有 的性质实验,第④步操作中,应待瓶内温度 时,再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其中第④步的实验目的是 ,第④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实验能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方案中,需要最少的实验组合是 (选填字母序号)
|
14.
化学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请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____区分软水和硬水。
(2)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用于防腐,这是因为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稀盐酸清洗铁锈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农业生产中,通常在土壤中加入___________(写物质俗称)来改良酸性土壤。
(5)在硫酸钾、碳酸氢铵、硝酸钾三种物质中,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_____。
(1)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生活中可以用___________区分软水和硬水。
(2)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用于防腐,这是因为氮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稀盐酸清洗铁锈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农业生产中,通常在土壤中加入___________(写物质俗称)来改良酸性土壤。
(5)在硫酸钾、碳酸氢铵、硝酸钾三种物质中,可用作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_____。
15.
趣味实验:预先在瘪的铝箔气球里放了少量酒精,当该气球接触热水时,酒精受热迅速 (填物态变化)而使体积膨胀,就把气球给撑起来了。而当气球离开热水后,酒精蒸气遇冷又会很快 (填物态变化)而使体积缩小,气球自然就瘪了。专家提醒:酒精要远离火源,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实验题- (共1题)
16.
“蜡烛一吹就灭”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根据灭火原理,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
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 的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 ,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二)
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可燃物——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
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带柄金属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 。
(实验分析、讨论)
(1)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小红为验证自己的想法,做了实验1和实验2两个实验,主要是应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法。
(拓展应用)下列生产生活中灭火方式与上述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 )
(探究一)
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 的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 ,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二)
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可燃物——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
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带柄金属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带柄金属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 。
(实验分析、讨论)
(1)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2)小红为验证自己的想法,做了实验1和实验2两个实验,主要是应用了科学探究方法中的 法。
(拓展应用)下列生产生活中灭火方式与上述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推断题:(1道)
计算题:(1道)
单选题:(9道)
填空题:(4道)
实验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